意思解释
过临平二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临平放目渺无涯,莲荡苹汀不钉牌。
雪後轻船四捞漉,断芦残荻总成柴。
白话文翻译:
在临平远望,视野广阔无边际,水面上莲花摇曳,水边的苹草不需要标记。
雪后轻舟在水面上轻轻划动,捞起水草,断芦和残荻都成了柴火。
注释:
- 临平: 临平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风景名胜区。
- 渺无涯: 无边无际,形容视野的宽广。
- 莲荡: 莲花随水波摇荡。
- 苹汀: 苹草生长的水边,指水边的草地。
- 钉牌: 在此指不需要标记,没有必要标示。
- 轻船: 指轻巧的小船。
- 捞漉: 捞取与漂浮的意思。
- 断芦、残荻: 断裂的芦苇和残余的荻草,多指秋冬时节的景象。
- 成柴: 指这些植物可以用来当柴火,隐含物尽其用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郎,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之际,诗人通过对临平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的向往和对人世纷扰的逃避,展现了他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诗歌鉴赏:
《过临平二首》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临平山的优美景色。诗中描绘了水面上摇曳的莲花和苹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尤其是“雪後轻船四捞漉”,即使在冰雪覆盖之后,仍能以轻舟捞取水草,表现出一种不畏寒冷、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尊重。诗的最后一句“断芦残荻总成柴”则表现了一种物尽其用的哲学,暗示自然万物在诗人眼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这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亲近感,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更具厚度,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隐含对生活的感悟,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临平放目渺无涯: 诗人站在临平,向远处眺望,景色广阔无边,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 莲荡苹汀不钉牌: 描绘水面上的莲花随风摇曳,水边的草地自然生长,不需要人为的标识,体现自然的和谐美。
- 雪後轻船四捞漉: 雪后,轻舟在水面上轻轻划过,捞取水中的浮草,表现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 断芦残荻总成柴: 断裂的芦苇和残余的荻草都能成为柴火,强调自然的循环与利用。
修辞手法:
- 比喻: “轻船”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形象生动。
- 对仗: 诗中前后两句结构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通过水、莲、苹草等意象,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淡泊,诗人通过描绘优美景色传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清新、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莲: 象征高洁、纯净。
- 苹草: 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轻船: 象征自由与灵动。
- 断芦、残荻: 反映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循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主要有哪些元素?
- A. 山峦
- B. 水面
- C. 树林
- D. 天空
-
填空题: 诗中的“雪後轻船四捞漉”描绘的是__的情景。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断芦残荻”可以用作柴火。
- A. 正确
- B. 错误
答案:
- B
- 雪后轻舟在水面上轻轻捞取水草的情景。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 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多表现战乱对生活的影响,与杨万里的宁静形成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 也反映了自然的美与诗人内心的平和,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的诗更加强调心灵的寄托。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