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才切玉刀,一举成两段。
我如抟沙砾,放手辄星散。
传闻紫贝阙,薜荔充帷幔。
楚吟尚多亡,君诗补其半。
白话文翻译:
君子的才华如同锋利的玉刀,一挥之下便能成就非凡的成就;
而我就像是被捏成的沙砾,放手一松便四散无踪。
听说在紫贝的宫殿中,薜荔装点着华丽的帷幕;
而楚地的歌声虽然已多有消散,唯有你的诗作能为其补充一半。
注释:
- 君:指对方,通常用于尊称。
- 切玉刀:形容才华出众,能够迅速成就大事。
- 抟沙砾:形容自己的境况微不足道,像沙石一样易碎。
- 紫贝阙:指高贵的宫殿或场所,常用来象征美好。
- 薜荔:一种植物,常用于装饰,象征华丽。
- 楚吟:指楚地的歌声,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南宋著名词人,常被称为“词宗”,以其精美的词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周邦彦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周邦彦与好友周朝宗的泛湖游玩时所作,表现了他对友人的才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华的谦逊之情,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友谊与互相激励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君才切玉刀”开篇,展现了对友人卓越才华的高度赞赏。诗中“我如抟沙砾”则自谦地表达了自己在才华上的不足,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不仅强调了友人的才华,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惆怅与无奈。接着,诗人提到“紫贝阙”和“薜荔”,使用典雅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华美的氛围,暗示着文人的生活与追求的高雅。
“楚吟尚多亡,君诗补其半”则是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指出尽管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已经消散,但友人的诗作却能够为之增添光彩。这种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文学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赞美,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体现了周邦彦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情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才切玉刀:赞美友人的才华锐利如刀,能迅速斩断困难,成就伟业。
- 一举成两段:形象地表达出友人一出手便能取得显著成果。
- 我如抟沙砾:自谦,形容自己微小而无足轻重。
- 放手辄星散:强调一旦失去控制便四散无踪,暗示自己的不稳定。
- 传闻紫贝阙:提到华美的场所,象征着高雅与美好。
- 薜荔充帷幔:描绘出华丽的装饰,增添了诗的美感。
- 楚吟尚多亡:感叹楚地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 君诗补其半:友人的诗作为这消失的文化增添了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才华比作“玉刀”,“沙砾”则比喻自己的微不足道,突显对比。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紫贝阙、薜荔等意象,传达出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友谊的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赞美,以及对自我才华的谦逊,展现了文人间深厚的情谊与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刀:象征才华的锋利与出众。
- 沙砾:象征自身的微小与无力。
- 紫贝阙:象征华美的文化与生活。
- 薜荔:象征高雅的装饰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周邦彦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君才切玉刀”中的“切”字在这里的意思是?
- A) 切割
- B) 精锐
- C) 迅速
- D) 分开
-
诗中提到的“紫贝阙”象征着什么?
- A) 友谊
- B) 美好与华丽
- C) 自谦
- D) 诗歌
答案:
- B) 周邦彦
- B) 精锐
- B) 美好与华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周邦彦《次韵周朝宗六月十日泛湖》与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两者同为南宋词人,均展现了对友人的赞美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周邦彦更显谦逊,辛弃疾则更为豪放奔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周邦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