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四日至越州置酒泛湖欲往诸刹风作不能前》

时间: 2024-09-19 21:20:50

青山定厌俗人游,萝帐云屏到即收。

更欲凌波访幽刹,疾风已戒早回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月十四日至越州置酒泛湖欲往诸刹风作不能前
青山定厌俗人游,萝帐云屏到即收。
更欲凌波访幽刹,疾风已戒早回舟。

白话文翻译:

在二月十四日,我到越州准备在湖上饮酒,想去各个寺庙游览,但风起了,无法前行。青山似乎厌倦了世俗人的游玩,遮帘和云屏一到就被收起。更想踏波而去探访幽静的寺庙,然而疾风已令我早早回舟。

注释:

  • 二月十四日:指农历二月的第十四天。
  • 越州:古地名,今浙江省,因风景优美而闻名。
  • 置酒:设宴或饮酒的意思。
  • 泛湖:在湖面上漂荡或游玩。
  • 凌波:踏水而行的意思,多用于形容轻盈的步态。
  • 幽刹:指幽静的寺庙。

典故解析:

“青山定厌俗人游”中的“青山”象征着自然的高洁与静谧,反映出诗人对世俗游玩的厌倦与对宁静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幽刹”,则寓意着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境地,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代表着对心灵归宿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北宋著名词人,精于词曲创作。周邦彦的词风格婉约而沉静,常表现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周邦彦的晚年,正值其人生哲思的高峰期,诗人可能因世事烦扰而向往自然的宁静,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动荡、个人心境变化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风作不能前”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在前往越州游览的途中因风而不得不折返的无奈。青山的厌倦与萝帐的消失,象征着对浮华世事的失望,诗人内心渴望追求更为纯粹的生活。诗中提到的“幽刹”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内心宁静的渴求。

诗词中“疾风已戒早回舟”的情景描绘,展现了自然力量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出深厚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及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月十四日至越州置酒泛湖欲往诸刹风作不能前”:诗人计划在湖上饮酒游览,但因风而无法前行,暗示人生的无常。
  • “青山定厌俗人游”:青山象征着高洁与超脱,表达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萝帐云屏到即收”:描绘出游览的短暂与无奈,暗示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现实的阻碍。
  • “更欲凌波访幽刹,疾风已戒早回舟”: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宁静生活的渴望,但最终因风的阻碍而不得不放弃。

修辞手法

  • 比喻:青山、云屏等自然元素比喻诗人的心境。
  • 对仗:如“置酒泛湖”与“凌波访幽刹”,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高洁与宁静,表达对自然的向往。
  • 萝帐云屏: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短暂。
  • 幽刹:代表理想的归宿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幽刹”指的是什么? A. 寺庙
    B. 酒馆
    C. 学校

  2. 诗人因何原因未能如愿游玩? A. 身体不适
    B. 风起
    C. 下雨

  3. 诗中的“青山”象征什么? A. 富贵
    B. 高洁与宁静
    C. 热闹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周邦彦的《二月十四日至越州置酒泛湖欲往诸刹风作不能前》与李白的《庐山谣》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世俗的厌倦,但李白的作品更具豪放之气,而周邦彦则显得更加细腻与沉静,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周邦彦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