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方为纪游之诗未就知府寺簿先生宠示佳句敢辄次韵》

时间: 2025-01-04 09:17:01

兹因谋道来,不为看山新。

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

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

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

终藉席间语,乃涤胸中尘。

况兹篮舆行,攀崖陟嶙峋。

是知竹使符,不异丘壑身。

世人何不察,百伪嫌一真。

而我孤拙者,崎岖聿其轃。

话言听矻矻,书札胜频频。

先生今徐州,愚非欧阳陈。

庶因唱酬诗,牵联诏无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蕃方为纪游之诗未就知府寺簿先生宠示佳句敢辄次韵 赵蕃 〔宋代〕

兹因谋道来,不为看山新。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终藉席间语,乃涤胸中尘。况兹篮舆行,攀崖陟嶙峋。是知竹使符,不异丘壑身。世人何不察,百伪嫌一真。而我孤拙者,崎岖聿其轃。话言听矻矻,书札胜频频。先生今徐州,愚非欧阳陈。庶因唱酬诗,牵联诏无泯。

白话文翻译:

我这次来是为了探讨道理,不是为了看新的山景。虽然山景是新的,但它们就像古代的图画一样。我在空亭中停留了十天,想要离开却多次徘徊。隔着江水,树木参差不齐,俯视栏杆下波光粼粼。最终依靠席间的谈话,才能洗涤心中的尘埃。更何况这次乘坐篮舆旅行,攀登山崖,穿越崎岖。这才知道,竹使符和山谷中的身体没有什么不同。世人为何不察觉,百般虚伪却嫌弃一丝真实。而我这个孤独笨拙的人,经历崎岖才能前进。听话时专注,书信胜过频繁的交流。先生现在在徐州,我并非欧阳修或陈师道。希望通过唱和的诗,让我们的联系不被遗忘。

注释:

字词注释:

  • 兹:此,这。
  • 谋道:探讨道理。
  • 虚亭:空亭,指无人或人少的亭子。
  • 差差:参差不齐的样子。
  • 粼粼:波光闪动的样子。
  • 席间语:席间的谈话。
  • 篮舆: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类似轿子。
  • 陟嶙峋:攀登山崖。
  • 竹使符:古代的一种符信,这里比喻身份或地位。
  • 丘壑身:山谷中的身体,比喻隐居的生活。
  • 百伪嫌一真:百般虚伪却嫌弃一丝真实。
  • 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
  • 书札:书信。
  • 唱酬诗:互相唱和的诗。
  • 牵联诏无泯:希望联系不被遗忘。

典故解析:

  • 竹使符:古代的一种符信,用于证明身份或传达命令。这里比喻身份或地位。
  • 欧阳陈:指欧阳修和陈师道,两位宋代著名文学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游览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游览时所作,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真实与虚伪的思考,以及对友谊和文学创作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赵蕃对真实与虚伪的深刻思考。诗中,“兹因谋道来,不为看山新”表明他此行的目的是探讨道理,而非仅仅欣赏风景。“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色的永恒之美。在“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中,他表达了对离开的犹豫和对停留的珍惜。通过“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等细腻的描绘,赵蕃展现了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最后,他通过对“竹使符”和“丘壑身”的对比,表达了对真实与虚伪的思考,以及对友谊和文学创作的重视。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赵蕃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兹因谋道来,不为看山新”:表明此行的目的是探讨道理,而非仅仅欣赏风景。
  2. “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强调自然景色的永恒之美。
  3. “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表达了对离开的犹豫和对停留的珍惜。
  4. “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细腻地描绘了自然景色。
  5. “终藉席间语,乃涤胸中尘”:通过席间的谈话,洗涤心中的尘埃。
  6. “况兹篮舆行,攀崖陟嶙峋”:描述了旅行的艰辛。
  7. “是知竹使符,不异丘壑身”: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真实与虚伪的思考。
  8. “世人何不察,百伪嫌一真”:批评世人百般虚伪却嫌弃一丝真实。
  9. “而我孤拙者,崎岖聿其轃”:表达了自己经历崎岖才能前进的态度。
  10. “话言听矻矻,书札胜频频”:强调专注听话和书信交流的重要性。
  11. “先生今徐州,愚非欧阳陈”:表明自己并非欧阳修或陈师道。
  12. “庶因唱酬诗,牵联诏无泯”:希望通过唱和的诗,让联系不被遗忘。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将自然景色比作古代的图画。
  • 对仗:如“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 拟人:如“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中的拟人,赋予了虚亭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真实与虚伪的思考,以及对友谊和文学创作的重视。赵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真实与虚伪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友谊和文学创作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亭:空亭,象征孤独和停留。
  • 隔江树差差:参差不齐的树木,象征自然的多变和美丽。
  • 俯槛波粼粼:波光闪动的样子,象征自然的动态美。
  • 篮舆行:古代的交通工具,象征旅行的艰辛。
  • 攀崖陟嶙峋:攀登山崖,象征人生的挑战和努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蕃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 欣赏风景 B. 探讨道理 C. 表达孤独 D. 赞美自然 答案:B

  2. 诗中“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山景虽新,但像古代图画一样美丽 B. 山景虽新,但像古代图画一样陈旧 C. 山景虽新,但像古代图画一样难以理解 D. 山景虽新,但像古代图画一样平凡 答案:A

  3. 诗中“终藉席间语,乃涤胸中尘”这句话的意思是? A. 通过席间的谈话,洗涤心中的尘埃 B. 通过席间的谈话,增加心中的尘埃 C. 通过席间的谈话,忘记心中的尘埃 D. 通过席间的谈话,隐藏心中的尘埃 答案:A

  4. 诗中“世人何不察,百伪嫌一真”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世人百般虚伪却嫌弃一丝真实 B. 世人百般真实却嫌弃一丝虚伪 C. 世人百般虚伪却追求一丝真实 D. 世人百般真实却追求一丝虚伪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 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讨论诗歌创作,表达对文学创作的重视。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赵蕃的这首诗:两者都描绘自然景色,但欧阳修更注重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的感慨,而赵蕃则更注重表达对真实与虚伪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赵蕃的诗歌背景。

相关诗句

兹因谋道来,不为看山新。下一句是什么

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上一句是什么

看山虽云新,图画犹昔人。下一句是什么

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上一句是什么

虚亭十日留,欲出凡几巡。下一句是什么

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上一句是什么

隔江树差差,俯槛波粼粼。下一句是什么

终藉席间语,乃涤胸中尘。上一句是什么

终藉席间语,乃涤胸中尘。下一句是什么

况兹篮舆行,攀崖陟嶙峋。上一句是什么

况兹篮舆行,攀崖陟嶙峋。下一句是什么

是知竹使符,不异丘壑身。上一句是什么

是知竹使符,不异丘壑身。下一句是什么

世人何不察,百伪嫌一真。上一句是什么

世人何不察,百伪嫌一真。下一句是什么

而我孤拙者,崎岖聿其轃。上一句是什么

而我孤拙者,崎岖聿其轃。下一句是什么

话言听矻矻,书札胜频频。上一句是什么

兹因谋道来,下一句是什么

不为看山新。上一句是什么

不为看山新。下一句是什么

看山虽云新,上一句是什么

看山虽云新,下一句是什么

图画犹昔人。上一句是什么

图画犹昔人。下一句是什么

虚亭十日留,上一句是什么

虚亭十日留,下一句是什么

欲出凡几巡。上一句是什么

欲出凡几巡。下一句是什么

隔江树差差,上一句是什么

隔江树差差,下一句是什么

俯槛波粼粼。上一句是什么

俯槛波粼粼。下一句是什么

终藉席间语,上一句是什么

终藉席间语,下一句是什么

乃涤胸中尘。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