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寺钟鸣后,溪桥雨合时。杖藜能过我,酌酒更论诗。意作匆匆别,仍愆得得期。近知疏问讯,不那费怀思。
白话文翻译:
在野外的寺庙钟声响起之后,溪边的桥上雨势正浓。拄着藜杖的你能够来到我这里,我们一边饮酒一边讨论诗歌。本想匆匆告别,却仍然错过了约定的时刻。最近知道你疏于问候,不再那么费心去怀念。
注释:
- 野寺:指郊外的寺庙。
- 钟鸣:寺庙的钟声。
- 溪桥:溪流上的桥梁。
- 雨合时:雨势正浓的时候。
- 杖藜:拄着藜杖,指行走。
- 酌酒:饮酒。
- 论诗:讨论诗歌。
- 意作:本想。
- 匆匆别:匆匆告别。
- 愆:错过。
- 得得期:约定的时刻。
- 疏问讯:疏于问候。
- 不那:不再。
- 费怀思:费心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友情的深厚感情。这首诗是写给友人徐季益的,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与友人徐季益相聚后分别时所作,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无奈。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首句“野寺钟鸣后,溪桥雨合时”描绘了野外寺庙的钟声和溪桥上的雨景,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下来的“杖藜能过我,酌酒更论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与友人共饮论诗的愉悦。然而,“意作匆匆别,仍愆得得期”透露了分别的无奈和错过约定的遗憾。最后两句“近知疏问讯,不那费怀思”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淡然和对分别的接受。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寺钟鸣后,溪桥雨合时:描绘了野外寺庙的钟声和溪桥上的雨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 杖藜能过我,酌酒更论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与友人共饮论诗的愉悦。
- 意作匆匆别,仍愆得得期:透露了分别的无奈和错过约定的遗憾。
- 近知疏问讯,不那费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淡然和对分别的接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野寺钟鸣后,溪桥雨合时”中的“野寺”与“溪桥”,“钟鸣”与“雨合”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如“杖藜能过我”中的“杖藜”被赋予了人的行为,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友情与分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与友人的互动,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无奈与接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寺:象征宁静与超脱。
- 钟鸣: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提醒。
- 溪桥:象征相聚与分别的场所。
- 雨合时:象征情感的浓烈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杖藜能过我”中的“杖藜”指的是什么? A. 拄着藜杖 B. 藜杖的名字 C. 藜杖的形状
- 诗中“意作匆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愤怒
- 诗中“近知疏问讯”中的“疏问讯”是什么意思? A. 频繁问候 B. 疏于问候 C. 问候的方式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卫八处士》: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无奈。
- 王维《送别》: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无奈。
诗词对比:
- 赵蕃《简徐季益二首》与杜甫《赠卫八处士》: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无奈,但赵蕃的诗更加简洁自然,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深沉复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杜甫的诗作,可以与赵蕃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