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塔江寺怀龚碧琴》
时间: 2025-01-06 09:48: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向层楼一望,但无际,夜迷濛。正银汉斜倾,怒潮初落,天换秋容。愁侬。四更倦影,伴浮屠,孤耸对寒空。故把离愁唤起,带声飞过霜鸿。微红。漏火深松,如有客,隐灯篷。只幽思无着,云随高下,水隔西东。栏干,可怜倚遍,恨吟魂曾不肯来同。偏是怀人不见,半钩月吐前峰。
白话文翻译
我从高楼向远处眺望,视野无边无际,夜色迷蒙。正当银河倾斜,潮水初落,天空的颜色也变成了秋天的模样。我心中愁苦。四更时分,倦怠的身影与浮屠相伴,孤零零地矗立在寒冷的天空中。因此我唤起离愁,伴着声音飞过霜冷的鸿雁。微微的红光闪烁。漏火的松树下,似乎有客人,隐约在灯篷下。只是我的幽思无处寄托,云随高低,水隔东西。栏杆上,我可怜地倚靠,恨不得吟唱的灵魂曾不肯来与我同在。偏偏思念的人不在,半轮明月照耀着前面的山峰。
注释
- 层楼:高楼。
- 银汉:银河,指夜空中的星河。
- 怒潮:形容潮水汹涌的样子。
- 浮屠:指佛塔,这里暗指寺庙。
- 霜鸿:霜雁,指秋冬季节飞翔的鸿雁,象征离别。
- 漏火:形容灯光微弱的样子。
- 灯篷:灯笼,指照明用具。
- 倚遍:到处倚靠,形容心中无依无靠。
- 半钩月:指半弯的月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振岱(1642-1712),字子美,号慧舟,晚号思庐,清代诗人,擅长词和诗,尤其以情感细腻、意境悠远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 塔江寺怀龚碧琴》写于何振岱对友人龚碧琴的怀念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感。此诗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体情感交织,诗人通过描写夜景和内心的愁苦,反映了人们在离别时的孤寂与无奈。
诗歌鉴赏
何振岱的《木兰花慢 塔江寺怀龚碧琴》是一首充满思乡与忧愁的词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富有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孤独的心境。开篇“向层楼一望,但无际,夜迷濛”,营造出一幅幽静而广阔的夜色画面,仿佛将读者带入了诗人那种无尽的思绪中。
“正银汉斜倾,怒潮初落,天换秋容”这几句描绘了夜空中银河的倾斜和潮水的初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离愁。四更时分的“倦影”,令人感受到深夜的寂寞与疲惫,与“孤耸对寒空”的浮屠交相辉映,表现了诗人心中对友人的思念与孤独的共鸣。
“故把离愁唤起,带声飞过霜鸿”中,霜鸿象征着远方友人的音信,诗人通过呼唤离愁而将思念寄托于鸿雁之上,展现了他对友人深切的情感。最后,诗人感叹“恨吟魂曾不肯来同”,表达了对友人的无比思念与无法相聚的遗憾,整首词既富有视觉美感,又充满了情感的深邃与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层楼一望,但无际,夜迷濛:从高楼眺望,视野无边无际,夜色朦胧。
- 正银汉斜倾,怒潮初落,天换秋容:银河倾斜,潮水初落,天空也染上了秋天的颜色。
- 愁侬:我愁苦的心情。
- 四更倦影,伴浮屠,孤耸对寒空:四更时分,疲惫的身影与佛塔相伴,孤零地矗立在寒冷的天空中。
- 故把离愁唤起,带声飞过霜鸿:因此我唤起离愁,伴着声音飞过霜冷的鸿雁。
- 微红:微弱的红光在闪烁。
- 漏火深松,如有客,隐灯篷:松树下灯光微弱,似乎有客人隐约在灯篷下。
- 只幽思无着,云随高下,水隔西东:我的幽思无处寄托,云随高低漂浮,水隔东西而流。
- 栏干,可怜倚遍,恨吟魂曾不肯来同:我可怜地倚靠在栏杆上,恨不得吟唱的灵魂从未来同我在一起。
- 偏是怀人不见,半钩月吐前峰:偏偏怀念的人不在,半轮明月照耀着前面的山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比喻为“银汉”,生动形象。
- 拟人:将“幽思”赋予人类情感,突显思念之情。
- 对仗:如“云随高下,水隔西东”,结构对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在孤独夜晚的忧愁心情。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与离别的苦楚,充满了哲理和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层楼:象征着思考的高度和视野的开阔。
- 银河:象征着遥远与梦幻,寄托着思念。
- 浮屠:象征着寂静与宗教的寄托,表达了对超然境界的向往。
- 霜鸿:象征着离别与思念,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半钩月:象征着孤独与缺失,暗示着对友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何振岱的《木兰花慢》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思念
C. 愤怒
D. 安宁 -
“银汉”指的是什么? A. 大海
B. 银河
C. 河流
D. 湖泊 -
“四更倦影,伴浮屠”中,浮屠指的是什么? A. 高楼
B. 佛塔
C. 岩石
D. 树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更漏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何振岱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何振岱更侧重于景物的描写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倾向于情感的直接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欣赏》
- 《何振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