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 趵突泉》

时间: 2025-01-14 15:40:29

清泠一勺轻千里,倦客劳尘聊与洗。

沉吟秋柳试春茶,桑苧风流难再拟。

小瓯还瀹明窗底,何限林泉潇洒意。

不妨风味似江南,但莫石头城下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趵突泉
作者: 陈曾寿 〔清代〕

清泠一勺轻千里,倦客劳尘聊与洗。
沉吟秋柳试春茶,桑苧风流难再拟。
小瓯还瀹明窗底,何限林泉潇洒意。
不妨风味似江南,但莫石头城下水。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泉水如同一勺轻轻流淌的千里,疲惫的旅人可以在这里洗去一身的尘埃。
我在秋天的柳树下沉吟,品尝着春天的茶,然而那桑树和苎麻的风流韵事却再也无法重现。
小茶杯在明亮的窗下泡茶,何止是那林泉间的潇洒情趣。
不妨也让这里的风味如同江南,但不要让石头城下的水流成为障碍。

注释:

  • 清泠:清澈而凉爽的样子。
  • 倦客:疲惫的旅人。
  • 聊与洗:可以暂时洗去尘劳。
  • 沉吟:沉思吟唱。
  • 桑苧:桑树和苎麻,指代当时的风流人物。
  • 小瓯:小茶杯。
  • :泡茶。
  • 潇洒意:形容清雅洒脱的情致。
  • 石头城下水:指代泉水的阻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曾寿(约1600-1660),清代诗人,字仲明,号忘怀,江苏常熟人。他的作品以清丽见称,善于描写山水风物,尤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情感。

创作背景:

作品创作于清代,描绘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时代背景是明清更替之际,社会动荡,诗人借自然景观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木兰花·趵突泉》展现了趵突泉的清澈与美丽,诗人在描写泉水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旅途疲惫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索。开头两句以“清泠一勺轻千里”描绘泉水的清澈,象征着心灵的洗涤,暗示着一种渴望宁静的生活状态。这种清澈与轻盈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繁忙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

接下来的“沉吟秋柳试春茶”则展示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品茶的闲适,秋柳与春茶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桑苧的提及则反映了对青年风流韵事的追忆,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感,似乎在感叹美好事物的转瞬即逝。

后半部分的“小瓯还瀹明窗底”,则描绘了在窗下泡茶的悠闲情景,暗示诗人虽然身处繁华,却依然向往那份淡泊与宁静。最后一句“不妨风味似江南,但莫石头城下水”,则将江南的柔美与趵突泉的清澈相提并论,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提醒不要让外在环境阻碍内心的清澈。

整首诗在清丽的意象中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哲思,展现了清代文人的闲适情怀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泠一勺轻千里:用一勺清澈的泉水比喻清泉的轻盈与远大,暗示其美好。
  2. 倦客劳尘聊与洗:疲惫旅人可以借此清泉洗去一身的疲惫和尘埃。
  3. 沉吟秋柳试春茶:在美丽的秋柳下,诗人沉思吟唱,品尝春天的茶,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4. 桑苧风流难再拟:桑树和苎麻的风流韵事再也无法重现,表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5. 小瓯还瀹明窗底:小茶杯在窗下泡茶,表现出一种安静的日常生活。
  6. 何限林泉潇洒意:无穷无尽的林泉间的洒脱情趣。
  7. 不妨风味似江南:不妨让这里的风味与江南相似,暗示对江南美景的向往。
  8. 但莫石头城下水:但不要让石头城下的水流成为美好的阻碍,寓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泉比作一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泉水的清澈。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之美,形成一种和谐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表达的力度,使情感更加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趵突泉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体现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泉:象征纯净与清新,代表诗人内心的追求。
  • 秋柳:象征时光流逝,富有诗意的怀念。
  • 春茶:代表生活的美好与乐趣,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 小瓯:象征日常生活中的细小快乐。
  • 江南:象征美好、柔和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的“清泠”指的是: A. 温暖
    B. 清澈
    C. 湿润
    D. 干燥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倦客”指的是____。

  3. 判断题:诗人对江南的水流有着向往的情感。 (对/错)

答案:

  1. B
  2. 疲惫的旅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王维更注重山景的描绘,而陈曾寿则将重心放在泉水与生活的交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曾寿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