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时间: 2025-01-14 18:11: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馀秋净丽,林影外蔚蓝天。
奈一段乡愁,凭高送目,杳杳无边。
风前晚霞红尽,渐遥山黯澹欲成烟。
草际初翘暝鹭,枝头尚咽凉蝉。
萧然。素发已垂肩。
漂泊问何缘。悔黄尘乌帽,频番噩梦,过了华年。
迁延。漫筹归计,恼羁怀不是为无田。
但祝布帆安稳,西风好趁江船。
白话文翻译
在雨后秋天的清新美丽中,林间的影子映衬着蔚蓝的天空。
面对这段无尽的乡愁,我站在高处眺望,眼前一片茫茫无际。
在风中,夕阳的霞光渐渐消退,远处的山影开始模糊,似乎要化为烟雾。
草边初飞的黄鹭,树梢上仍在轻声鸣叫的凉蝉。
心中感到萧条,白发已经垂到肩头。
漂泊的生活让我问自己,这是为何?悔恨于在黄尘中带着乌帽,频繁的噩梦让我想起过去的华年。
时光迁延,我漫无目的地筹划归程,这种羁怀并不是因为没有田地。
只希望船帆能在西风中安稳,顺利地驶向江河。
注释
字词注释:
- 雨馀:雨后。
- 乡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杳杳无边:深远而无边际。
- 黯澹:暗淡、模糊。
- 暝鹭:指在黄昏时分飞起的白鹭。
- 咽:指鸟儿轻声鸣叫的样子。
- 萧然:形容清冷、孤寂的样子。
- 黄尘乌帽:象征世俗的繁华与烦恼。
- 布帆:指船的帆,象征远航的愿望。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感受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绪在古典诗词中非常常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芳灿是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学兴盛的时代。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创作于诗人漂泊生涯中的某个秋日,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流亡生活的感慨。正值清代社会动荡,诗人身处异地,思乡之情愈加明显。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是一首充满乡愁与孤独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然而,这种宁静的背后,隐藏着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与对人生的感叹。全诗以“雨余秋净丽,林影外蔚蓝天”开篇,展现出雨后清新的秋日,给人以一种视觉上的美感。接着,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景色结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奈一段乡愁,凭高送目,杳杳无边”,这里的“杳杳无边”不仅描绘了视野的辽阔,也象征着思乡之情的无尽。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对自然的观察愈加细腻:“风前晚霞红尽,渐遥山黯澹欲成烟”,夕阳的消逝与山色的暗淡,似乎在映照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最后几句“但祝布帆安稳,西风好趁江船”更是传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与对归家的渴望,尽管漂泊无定,心中仍有一丝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馀秋净丽,林影外蔚蓝天:描绘雨后秋天清新的景象,蓝天与林影相映成趣。
- 奈一段乡愁,凭高送目,杳杳无边: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眼前的景象却无法消解内心的乡愁。
- 风前晚霞红尽,渐遥山黯澹欲成烟:夕阳的余晖消散,远山的轮廓渐渐模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 草际初翘暝鹭,枝头尚咽凉蝉:自然的细节描写,黄鹭在草间飞起,凉蝉在树头轻声叫唤,增添了秋意。
- 萧然。素发已垂肩:诗人感到孤独,白发已垂肩,暗示年岁渐长。
- 漂泊问何缘:反思自己的漂泊生活,质问其缘由。
- 悔黄尘乌帽,频番噩梦,过了华年:对往昔的悔恨,黄尘与乌帽象征世俗的烦恼与不如意。
- 迁延。漫筹归计,恼羁怀不是为无田:虽然无田可归,但心中仍有归家之计,表达内心的无奈与期望。
- 但祝布帆安稳,西风好趁江船:寄望于未来的旅程,希望在西风的助力下,顺利归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乡愁比作无边的景象,增强情感的表达。
- 拟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奈一段乡愁,凭高送目”,形成了和谐的音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乡愁与漂泊展开,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思考,情感真挚、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象征成熟与衰落,暗示人生的无常。
- 乡愁:代表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黄鹭:象征自由与飞翔,反映诗人的愿望。
- 晚霞: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西风:寓意希望与归途的指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奈一段乡愁”中的“奈”字意思是?
- A. 你
- B. 怎么
- C. 无法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草际初翘暝鹭”中的“暝鹭”指的是_____。
-
判断题:诗的主题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对/错)
答案:
- B
- 黄昏时飞起的白鹭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杨芳灿的《木兰花慢》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自然景象与乡愁的结合,后者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共通之处,但在风格上各具特点,前者更细腻,后者更直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