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欧阳辩》
时间: 2025-01-04 08:07:1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欧阳辩
作者: 苏辙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我年十九识君翁,须发白尽颧颊红。
奇姿云卷出翠阜,高论河决生清风。
我时少年岂知道,因缘父兄愿承教。
文章疏略未足云,举止猖狂空自笑。
公家多士如牛毛,扬眉抵掌气相高。
下客逡巡愧知己,流枿低昂随所遭。
却来京洛三十载,重到公家二君在。
伯亡仲逝无由追,泪落数行心破碎。
京城东西正十里,雨落泥深旱尘起。
衣冠缠绕类春蚕,一岁相従知有几。
去年叔为尚书郎,家传旧业行有望。
今年季作澶渊吏,米盐骚屑何当起。
前辈今无一二存,后来幸有风流似。
黄河西行于没屋,桑柘如云麦禾熟。
年丰事少似宜君,饱读遗书心亦足。
白话文翻译:
我在十九岁时就认识您这位老翁,您满头白发,面颊红润。
您的风姿如云卷般从翠阜中显现,高论如河流般汹涌而出,令人感到清风拂面。
我当时年少,不懂得这些,都是因父兄的希望才来请教您。
我的文章虽略显粗疏,举止也显得猖狂,只能自嘲一番。
朝廷中人才济济,如同牛毛般多,大家都扬眉吐气,气势高昂。
下宾在这里徘徊,羞愧于自知之明,随遇而安。
我在京洛生活了三十年,这次重到公家,见到您二位。
伯父已去,仲兄也逝,无法追寻,泪水已落几行,心中感到破碎。
京城东西正好十里,雨水落下,泥泞深重,干旱尘土又起。
衣冠缠绕,似春蚕般生活,一年又一年,不知与您相伴有多少。
去年叔叔做了尚书郎,家族的旧业似乎有了希望。
但今年季兄却成了澶渊的官员,米盐的琐屑日子何时能改善呢?
前辈如今无一二人存活,幸好后来的还有风流之士。
黄河向西流淌,房屋已没入水中,桑树和柘树如云,麦子和禾苗成熟。
年成丰收,事情却少得可怜,若您多读书,心中也许会满足。
注释:
- 须发白尽:白发全无,形容年长。
- 高论河决:高论如决然的河流,形容言辞高超。
- 公家多士如牛毛:形容朝廷中人才多如牛毛。
- 泪落数行:泪水流下几行,表达悲伤情感。
- 澶渊吏:指在澶渊任职的官员,澶渊为地名。
- 米盐骚屑:比喻生活琐事、平常的生活。
典故解析:
- “伯亡仲逝”:指代诗人失去的亲人,感叹人生无常。
- “黄河西行”:黄河象征着故乡、家国,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以其诗、散文、书法闻名,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辙重返京城之际,回忆往昔与友人的交往,感慨亲友的离世和社会变迁,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诗歌鉴赏:
《送欧阳辩》是一首情感真挚的送别诗,诗人在回忆与友人相识之初的青涩与懵懂,感慨时光流逝,亲友离世,人生的无奈与悲凉。诗中通过对比自己与友人的年少与白发,表现出对友人智慧与成就的钦佩。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整首诗风格清丽,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年十九识君翁”:开篇自述,回忆初识的情形,建立起个人与友人的关系。
- “须发白尽颧颊红”:对比友人白发与自己年轻,表现出岁月的流逝。
- “奇姿云卷出翠阜”:形容友人的风采非凡,引入对友人才能的赞美。
- “高论河决生清风”:友人的言论如同决堤的河水,令人感到清新。
- “我时少年岂知道”:自省年轻时的无知,反映出成长的过程。
- “因缘父兄愿承教”:承认求教的缘由,强调对知识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年轻与年老,表现人生的无常。
- 比喻:如“高论河决”,比喻言辞的精彩。
- 排比:如“衣冠缠绕类春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离去的哀悼,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知识和理想的追求,情感真挚而深邃。
意象分析:
- 年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友人:象征着人生中的重要关系与情感寄托。
- 京城:象征着社会与权力的中心,反映了诗人的志向与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苏辙在何年时认识了欧阳辩?
- A) 十八岁
- B) 十九岁
- C) 二十岁
- D) 二十一岁
-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友人年老的感慨?
- A) “我年十九识君翁”
- B) “须发白尽颧颊红”
- C) “奇姿云卷出翠阜”
- D) “泪落数行心破碎”
-
诗中提到的“澶渊”是指什么?
- A) 地名
- B) 人名
- C) 事件
- D) 书籍
答案:
- B) 十九岁
- B) “须发白尽颧颊红”
- A) 地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豪情。
- 《登高》:杜甫,表现对时局的感慨与个人的无奈。
诗词对比:
- 苏轼与苏辙的作品:两兄弟虽然风格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人生、友谊与理想的深刻思考,苏轼的豪放与苏辙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对宋代诗词的全面分析。
- 《苏轼与苏辙的诗词研究》:探讨两兄弟的文学成就与风格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