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

时间: 2025-01-04 08:42:42

缘何海啸满兰城,山雨欲来先作声。

雪涌港门龙作吼,风摇舟楫客初惊。

几番飞瀑从天降,一片晶帘捲地横。

十里犹闻喧聒响,潇潇不住到平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缘何海啸满兰城,山雨欲来先作声。
雪涌港门龙作吼,风摇舟楫客初惊。
几番飞瀑从天降,一片晶帘捲地横。
十里犹闻喧聒响,潇潇不住到平明。

白话文翻译:

为何海啸肆虐兰城,山雨来临前就先发出声音。
雪水涌入港口,仿佛龙在咆哮,风摇动着船只,客人们初次感到惊慌。
几次飞流直下,仿佛从天而降,形成一片晶莹的帘子横在地面。
十里之外依然能听到喧闹的声音,潇潇的雨声一直持续到天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啸:指海水剧烈翻滚,发生的强烈海浪。
  • 兰城:可能指某个特定的城市,或寓意优美的地方。
  • 雪涌:大雨或雪水迅速涌来。
  • 龙作吼:形容雷声或波涛汹涌,使用龙的形象来增强气势。
  • 舟楫:舟船和桨,泛指水上交通工具。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龙作吼”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的象征有关,龙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力量和威严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乌竹芳,清代诗人,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题材,语言清丽,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经历一场自然灾害或大雨时所作,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感叹与敬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现象的关注。

诗歌鉴赏:

《海涛》以海啸和山雨为主题,展现了自然界力量的无穷无尽。诗开篇即以“缘何海啸满兰城”引人入胜,设问的方式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接下来的描写则生动地描绘了海浪与雨水交织的壮观场面。诗中通过细腻的意象,如“雪涌港门”“龙作吼”,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使得自然的怒吼仿佛就在眼前。

整首诗的节奏感也恰到好处,尤其是“十里犹闻喧聒响”一句,给人以深远的感觉,似乎无论多远的地方都能感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的影响。结尾的“潇潇不住到平明”,不仅传达了雨水的持续,更暗示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乌竹芳通过这首诗,成功地将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脆弱对照,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思考。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突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缘何海啸满兰城”:开头设问,引出主题。
  • “山雨欲来先作声”:山雨来临前的预兆,暗示自然的变化。
  • “雪涌港门龙作吼”:形象化的描绘,展现了海浪的势头。
  • “风摇舟楫客初惊”:描绘舟船因风而摇动,客人们感到惊恐。
  • “几番飞瀑从天降”:描绘雨水如飞瀑般倾泻而下。
  • “一片晶帘捲地横”:晶莹的水帘横在地面,形象生动。
  • “十里犹闻喧聒响”:声音远播,强调影响的广泛。
  • “潇潇不住到平明”:雨声持续,带有一种沉重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比作龙的咆哮,增强气势。
  • 拟人:将风、雨等自然元素赋予人类情感。
  • 对仗:如“雪涌港门”和“风摇舟楫”,形成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脆弱,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啸:象征自然的无情与强大。
  • 山雨:预示着变化与不安。
  • :象征力量和威严。
  • 晶帘:象征雨水的美丽与凶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兰城”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北京
    • B. 兰州
    • C. 虎门
    • D. 未知
  2. “龙作吼”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力量与威严
    • C. 悲伤
    • D. 乐声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 C. 生活的困扰
    • D. 个人情感

答案:

  1. D. 未知
  2. B. 力量与威严
  3. B. 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乌竹芳的《海涛》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写自然景观,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的静谧与和谐,而《海涛》则强调自然的力量与动荡,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自然与诗: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