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城公寓寄兴》
时间: 2024-09-19 21:47: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城公寓寄兴
作者: 乌竹芳〔清代〕
竹声萧飒雨声催,
惊破幽人午梦回。
拂袖香风木樨放,
映窗金色菊花开。
海天已滞三秋后,
乡信难逢一雁来。
渺渺予怀添旅闷,
兰舟何日渡阳台。
白话文翻译:
竹林间传来竹声,雨水的声音催促着人们,
惊醒了独处的人,打破了他午后的梦。
轻拂衣袖,香风送来木樨的芬芳,
透过窗户映入眼帘的是金色的菊花正在盛开。
海天之间,已经过了三秋,
乡信难以得到,连一只归雁都难以觅到。
我的思念如烟般渺茫,添了旅途的烦闷,
兰舟何时才能渡我到那阳台?
注释:
- 萧飒:形容竹声清脆且带有凄凉之感。
- 幽人:指隐居或独自生活的人。
- 拂袖:轻轻拂动衣袖,形容轻松自如。
- 木樨:即桂花,香气浓郁的花卉。
- 海天已滞:形容时间已过,景物不再变化。
- 乡信:指来自故乡的信件。
- 兰舟:象征着小船,代表游子或旅行的意象。
典故解析:
- 兰舟:常用来象征游子或对故乡的思念,出现在许多古诗中,代表着人与故乡之间的距离和情感。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坚韧和清雅,具有高洁的品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乌竹芳,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常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怀与对社会的感悟。他的作品具有清新、自然的特色,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一个秋雨绵绵的午后,诗人身处兰城公寓,因环境的静谧而引发思绪,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兰城公寓寄兴》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古诗,诗人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勾勒出深沉的思乡情怀。开篇便以“竹声萧飒雨声催”引入,竹的清脆声响和雨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孤独的午后。接着“惊破幽人午梦回”,既描绘了诗人被声音惊醒的情景,又暗示了他心中隐秘的孤独与思索。
诗的下半部分则转向对时间和空间的感慨,“海天已滞三秋后”表达了时间的流逝,而“乡信难逢一雁来”则深切地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末尾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渺渺予怀添旅闷,兰舟何日渡阳台”,游子的内心孤寂与对未来的期待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敏感触觉,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映射出普遍的社会情绪,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声萧飒雨声催:竹林中传来的声音与雨声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惊破幽人午梦回:独自隐居的人被外界的声音惊醒,暗示着内心的宁静被打破。
- 拂袖香风木樨放:轻轻拂动衣袖,香风扑面而来,描绘出一种自然的舒适感。
- 映窗金色菊花开:窗外金色的菊花盛开,象征着丰收与美好。
- 海天已滞三秋后:时间的流逝,使得诗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沉重。
- 乡信难逢一雁来:归雁难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渺渺予怀添旅闷:思绪如烟般渺茫,旅途的烦闷更加加重。
- 兰舟何日渡阳台:渴望能乘船回到阳台,象征着对归途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兰舟”象征着游子,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
- 拟人:竹声和雨声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运用对仗,增加了韵律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旅途的孤独感,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声: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清幽。
- 雨声: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催促。
- 木樨:象征着芳香与温馨的记忆。
- 菊花:象征坚韧与高洁的品格。
- 兰舟:象征思乡与归途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竹声萧飒”主要传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A. 兴奋
B. 哀伤
C. 平静
D. 愤怒 -
“乡信难逢一雁来”中的“一雁”象征着什么? A. 亲人
B. 朋友
C. 故乡
D. 归期 -
诗中“兰舟何日渡阳台”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物质财富
B. 归乡的期盼
C. 友情的联系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本诗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为直接,通过月光引发对家乡的回忆;而《兰城公寓寄兴》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思乡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