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窗寒 其一 松蒿隐归梓出朝阳门,词以志哀》
时间: 2025-01-04 07:19: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琐窗寒 其一
松蒿隐归梓出朝阳门,词以志哀
作者: 叶昌炽 〔清代〕
刮面惊沙,朝阳门外,素车南下。
丹旐飘扬,桥畔萧萧鸣马。
叹金门十载郎潜,魂归谁与杯重把。
但西风踯躅,衣冠如雪,道旁送者。
斯人今不作,念吾党何依,礼堂长夜。
精亡脉极,都为虫与注雅。
矧茂陵剩稿无多,盛年早共应刘谢。
为料量齾翰残篇,清泪如铅泻。
白话文翻译
在晨曦中,松树和蒿草掩映着从朝阳门归来的故乡,写下这首词以寄托我的哀伤。
迎面吹来的沙尘让我心惊,朝阳门外素车缓缓南下。
红色的旌旗在风中飘扬,桥边马儿嘶鸣,显得愈加萧索。
感叹金门十年的韶光已逝,谁能与我共饮重把杯中酒?
唯有西风徘徊不去,衣冠如雪,送别者在道旁默默相送。
此人今已不在,想念我党何以依托,礼堂的长夜无尽无休。
精华已逝,脉络尽断,都是为了虫与注雅所致。
何况茂陵所剩的稿件无几,盛年早已应了刘谢的凋零。
我为这残缺的篇章而感到忧伤,清泪如铅般倾泻。
注释
- 朝阳门:北京的一座古城门,象征着朝气和希望。
- 丹旐:红色的旗帜,常用于战场或重要场合,象征着荣耀和气势。
- 金门:指的是金门大桥,或象征着某个重要的分界或门槛。
- 茂陵:指的是汉代王朝的茂陵,常与逝去的盛世和历史的沉淀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昌炽,清代诗人,生于动荡时代,作品多以抒情、志哀为主,展现了对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内心失落之际,社会动荡,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交织,故以诗寄情。
诗歌鉴赏
《琐窗寒 其一》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感慨与哀伤。开篇的“刮面惊沙”即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体现出外界环境对内心的影响。诗中通过朝阳门的描写,既表现了地域的特征,也象征着希望的门槛,却在随后的“素车南下”中暗示出告别与失落。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追忆逝去的时光,感慨“金门十载郎潜”,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无奈,尤其是“魂归谁与杯重把”一语,体现出孤独与失落感。
“但西风踯躅,衣冠如雪,道旁送者”一句,更是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哀伤与无助。
整首诗在对历史的追忆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沉痛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刮面惊沙,朝阳门外,素车南下。
- 描绘恶劣天气,外界环境的影响与离别的预兆。
-
丹旐飘扬,桥畔萧萧鸣马。
- 旗帜的飘扬与马鸣声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凄凉的氛围。
-
叹金门十载郎潜,魂归谁与杯重把。
- 对过去的感慨,情感的孤独与失落。
-
但西风踯躅,衣冠如雪,道旁送者。
- 西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送别者的存在又加深了离别的悲伤。
-
斯人今不作,念吾党何依,礼堂长夜。
- 反映对逝去的人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
精亡脉极,都为虫与注雅。
- 生命的脆弱与意志的消沉,隐喻社会的动荡。
-
矧茂陵剩稿无多,盛年早共应刘谢。
- 对于过往光辉岁月的追忆与感叹。
-
为料量齾翰残篇,清泪如铅泻。
- 对未来的忧虑与内心的痛苦,情感的宣泄。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清泪如铅泻”,通过比喻增强了情感的力度。
- 拟人:西风被赋予了踯躅的动作,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 对仗:如“衣冠如雪,道旁送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历史、命运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哀怨与对未来的迷茫,展现出深厚的情感与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朝阳门: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
- 西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丹旐:象征荣誉与历史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刮面惊沙”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境?
- A. 美好的早晨
- B. 恶劣的天气
- C. 宁静的乡村
- D. 热闹的街市
-
“魂归谁与杯重把”中的“魂”指的是什么?
- A. 死去的灵魂
- B. 个人的记忆
- C. 对友情的渴望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恶劣的天气
- B. 个人的记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琐窗寒》与《登高》: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琐窗寒》更侧重个人情感的哀伤,而《登高》则更强调对国家和历史的深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