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不疑上人》

时间: 2025-01-19 21:31:37

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

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

所叹身将老,始闻师一言。

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不疑上人
作者: 姚合〔唐代〕

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
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
所叹身将老,始闻师一言。
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种法门,修行的法则遍布四方,真正的栖息在于不二的门扉。
随缘而行,却又对寺庙有所嫌弃,见性之道,觉悟的经文却繁多复杂。
我叹息自己将要老去,才听到师父的一句话。
尘沙经过千万劫,劫尽之后,佛的智慧却长存不灭。


注释:

字词注释:

  • 是法:指的是佛教的修行法门。
  • 不二门:佛教中指的是超越对立的境界。
  • 随缘: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
  • 显性:指的是内心的觉悟。
  • 尘沙:比喻世俗的烦恼和障碍。
  • :佛教中指时间的单位,表示极长的时间。

典故解析:

  • 不二门:源自《金刚经》,强调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
  • 佛长存:指佛法的永恒性,即使在世间的无常中,真正的觉悟和智慧是长存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生于公元约803年,卒于约865年,字子云,号东皋,世称姚东皋。他在文学上以诗歌见长,作品多关注社会、人生及佛教思想,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姚合晚年,诗人或因身处人生的晚期,感悟到生命的无常与佛法的永恒,表达了对佛教深邃思想的向往与体悟。


诗歌鉴赏:

《寄不疑上人》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修行与人生的思考,展现出对佛法的理解与追求。开篇以“法”引入,强调修行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紧接着提到“不二门”,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强调超越二元对立,达到心灵的安宁与智慧的觉醒。诗中“随缘嫌寺著”则表现出一种对现世的淡泊,虽然处于寺庙之中,但更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在。

“所叹身将老”一句,流露出诗人对自己生命短暂的感慨,年华已逝,却在此时才听到师父的教诲,似乎在反思自己过去的修行是否足够。最后的“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则是强调了佛法的永恒性,尽管世间经历无数的劫难与变化,真正的智慧却始终屹立不倒,给人以启迪和安慰。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哲理,传达出一种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与哲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是法修行遍:指修行的法门广泛存在,强调修行的重要性。
  2. 方栖不二门:真正的栖息在于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暗示对真理的追求。
  3. 随缘嫌寺著:随缘而行,但对寺庙的执着有些嫌弃,反映出对形式的超越。
  4. 见性觉经繁:见性之道的经文繁多,表明佛教教义的深邃复杂。
  5. 所叹身将老:对生命的感慨,表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6. 始闻师一言:在生命的晚期才听到真正的教导,反映出内心的觉悟。
  7. 尘沙千万劫:比喻世间的无常与烦恼。
  8. 劫尽佛长存:即使经历了无数磨难,佛的智慧依然长存,给予人以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尘沙”比喻世俗的烦恼。
  • 对仗:如“随缘嫌寺著,见性觉经繁”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复:在表达佛法的永恒性时,通过“劫尽佛长存”加深了印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修行与人生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探讨,表达了追求内心真实与智慧的渴望,强调了佛法的恒久与生命的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修行的方式与智慧。
  • 不二门:象征着超越对立的境界与真理。
  • 尘沙:象征世俗的烦恼与障碍。
  • :象征时间的无常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不二门”主要强调什么? A. 二元对立
    B. 超越对立的智慧
    C. 物质的追求
    D. 个人的成就

  2. 诗人对自己年老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什么的思考? A. 财富
    B. 生命的短暂
    C. 社会地位
    D. 朋友关系

  3. “尘沙千万劫,劫尽佛长存”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佛法的怀疑
    B. 对生命的无奈
    C. 对佛法的坚定信仰
    D. 对世俗的冷漠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题临安邱司马》林升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思考,但姚合更侧重于对佛教哲理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多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佛教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