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峨眉归偶成》

时间: 2025-01-21 10:45:41

海南笠屐遍经过,咫尺仙乡不到何?

未倚青冥追太白,空谈翠埽笑东坡。

心知吾道高深在,身入名山福寿多。

宝瑟琼箫殊好事,一筇五日踏三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峨眉归偶成
作者: 何维棣 〔清代〕
海南笠屐遍经过,咫尺仙乡不到何?
未倚青冥追太白,空谈翠埽笑东坡。
心知吾道高深在,身入名山福寿多。
宝瑟琼箫殊好事,一筇五日踏三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游历峨眉山归来时的感慨与思考。作者提到自己曾经在海南游玩,却未能到达理想中的仙境;未曾倚靠青冥的天空去追寻李白的豪情,反而只是空谈与东坡的欢笑。作者心中明白,真正的修道之道在于内心的高深,而身处名山之中则能获得福泽与长寿。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带着乐器在峨眉山上游玩,这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注释

  • 海南:中国的一个省,以其美丽的热带海岛著称。
  • 笠屐:一种传统的草编凉鞋,形状像草帽的帽子,古时常用。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青冥:指天空,也可引申为高远的境界。
  • 太白:指唐代诗人李白,因其诗歌才华而被称为“太白”。
  • 东坡:指苏东坡,苏轼,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 宝瑟琼箫:指美好的乐器,象征着高雅的艺术追求。
  • 一筇:指一根手杖,表示行走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维棣(生卒年不详)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虽不如李白、苏轼等人名声显赫,但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游历峨眉山归来之际,表达一种对名山大川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清代士人的游历文化与精神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游历的角度切入,描写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开头的“海南笠屐遍经过”表明诗人经历了许多地方,却始终未能达到心中的理想境界。他提到的“咫尺仙乡”似乎在暗示,理想的追求并不在于距离,而在于心灵的感悟。接着提到的“未倚青冥追太白”,则表现出对历史大诗人的敬仰与追寻,然而在此过程中,诗人意识到空谈并不等于实际的感悟与修行。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强调了内心的修炼与名山的福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与对生命的思考。最后一句提及乐器,将诗人的修行与音乐结合,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海南笠屐遍经过”描绘了诗人游历的广泛,强调了经历的丰富。
    • “咫尺仙乡不到何?”表达了心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未倚青冥追太白”体现了对李白的向往,但也暗示了自己的无奈。
    • “空谈翠埽笑东坡”则表明与历史文人交往的轻松与自得。
    • “心知吾道高深在”表明诗人意识到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
    • “身入名山福寿多”强调了大自然带来的福惠与启发。
    • “宝瑟琼箫殊好事”将音乐融入诗中,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 “一筇五日踏三峨”则将游历的时间与地点具体化,体现了诗人的经历。
  • 修辞手法:诗中采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海南笠屐”和“宝瑟琼箫”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强调心灵的修行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

意象分析

  • 海南:象征着远方与梦想。
  • 仙乡:代表理想的境界与生活状态。
  • 青冥: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名山:自然的洗礼与精神的寄托。
  • 宝瑟琼箫:音乐的美好与艺术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何维棣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太白”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杜甫
    • B. 李白
    • C. 王维
    • D. 苏轼
  3. 诗人心中理想的“仙乡”意味着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自然景观
    • C. 内心的追求与理想
    • D. 物质财富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与苏轼的《题西林壁》相比,何维棣的《游峨眉归偶成》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对理想的追求,而苏轼的作品则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士人对自然的热爱,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