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华 佛手》
时间: 2025-01-17 09:34: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花似雨,是一笑拈来,金色香满。粉泪曾弹,露似啼痕还泫。排成柱雁都匀,望去箕螺难辨。闻根断,芬陀太寒,杜噜偏暖。兜罗顶上摩按。看握爪张拳,菩萨身现。一指天龙,就里箭锋谁见?座上擎礼相还,幻处色香难染。三界遍,应教佛桑椹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如同天花般纷飞的雨滴,宛如一笑之间便可摘取,弥漫着金色的香气。泪水曾如花瓣般洒落,露珠的痕迹犹如啼哭后的泪痕。雁阵排成整齐的行列,望去像是难以分辨的箕螺。闻到根基的芬芳却断裂了,芬陀香气太过寒冷,而杜噜花却偏偏温暖。在兜罗顶上轻轻摩挲,看到握爪张拳的姿态,菩萨的身体显现出来。指向天龙,箭锋之中谁能看见?座上恭敬地举起礼物,幻境之中色香难以染指。三界之中,佛教的桑椹自然伴随。
注释:
- 天花:指花瓣,形容花瓣如雨般洒落。
- 金色香满:形容香气浓郁且金色的花朵,象征美好和富饶。
- 芬陀:特指一种香料,此处形容其香气。
- 菩萨:佛教中的神灵,象征慈悲与智慧。
-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佛教的宇宙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人,清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他的作品常展现出对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细腻描摹。他的诗风温润而富有哲思,常用意象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之际,佛教文化深入人心,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佛教理念的敬仰与思考,同时借自然景观传达内心的情感。
诗歌鉴赏:
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佛教的交融,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开篇以“天花似雨”引入,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又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接着,诗人以“粉泪曾弹,露似啼痕还泫”表达了对生命情感的深刻感悟,泪水与露珠的意象交织,暗示着人生的苦乐与感伤。
诗中对“雁都匀”和“箕螺”的描写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意象的变换让人感受到一种流动的美。后半部分提到“菩萨身现”,则将诗意引向了更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敬仰。最后“幻处色香难染”一语,更是道出了人心对物质世界的执着与追求的无奈。整首诗在自然的描写中融入了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命、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花似雨,是一笑拈来,金色香满。”
- 描绘花瓣如同雨点般飘落,象征美好,金色香气弥漫。
-
“粉泪曾弹,露似啼痕还泫。”
- 以“粉泪”比喻泪水,展现柔情,露珠如泪痕,透露出内心的伤感。
-
“排成柱雁都匀,望去箕螺难辨。”
- 描绘雁阵飞行的整齐,形象生动,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闻根断,芬陀太寒,杜噜偏暖。”
- 通过香气的对比,反映出不同的情感与氛围。
-
“兜罗顶上摩按。”
- 触及佛教象征,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敬仰。
-
“看握爪张拳,菩萨身现。”
- 菩萨的形象出现,富有宗教意味,体现出超然的精神追求。
-
“一指天龙,就里箭锋谁见?”
- 通过指向和隐喻,探讨难以捉摸的真理。
-
“座上擎礼相还,幻处色香难染。”
- 表达对佛教的敬仰与内心的追求,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
“三界遍,应教佛桑椹伴。”
- 最后总结,三界众生皆受佛理的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花似雨”,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粉泪”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芬陀太寒,杜噜偏暖”,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精神的追求,展现出佛教哲学中对生命、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花: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粉泪:表达柔情与内心的感伤。
- 菩萨:象征智慧与慈悲。
- 三界:反映佛教宇宙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天花似雨”比喻什么?
- A. 雨滴
- B. 花瓣
- C. 泪水
- D. 星星
-
诗中提到的“菩萨”代表什么?
- A. 权力
- B. 智慧
- C. 财富
- D. 美丽
-
“芬陀太寒,杜噜偏暖”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对比
- D. 安静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的《庐山谣》:通过壮丽的山水,展现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文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露华 佛手》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