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烟汀一抹蒹葭渚。风亭两下荷花浦。
月色漾波浮。波流月自留。
若耶溪上女。两两三三去。
眉黛敛羞蛾。采菱随棹歌。
白话文翻译:
烟雾轻笼,映出一抹芦苇的水边。微风拂过,摇曳着两岸的荷花。
月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水面上月影随波荡漾。
若耶溪旁的女子,成双成对地走去。
她们轻拢眉头,似乎有些害羞,轻声唱着采菱的歌,随船而去。
注释:
- 烟汀:指水边的芦苇荡,"烟"形容水面烟雾缭绕,"汀"是指水中小洲。
- 蒹葭渚:指芦苇生长的水边。
- 风亭:指有风的地方,"亭"用来形容风的轻柔。
- 荷花浦:荷花生长的地方,"浦"是岸边的意思。
- 月色漾波浮:月光在水面上荡漾,浮动的感觉。
- 若耶溪:指若耶溪,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常用于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
- 眉黛:形容女子的眉毛,"黛"指青黑色的墨。
- 羞蛾:形容女子害羞的样子,如同羞怯的蝴蝶。
- 采菱:采摘菱角,代表一种水边的劳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学箕,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因其词作清丽脱俗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文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常常在自然中寻找灵感,感受生活的美好。诗中描绘的景象可能与作者的游历经历相关,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菩萨蛮·烟汀一抹蒹葭渚》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及人间情感的词作,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能力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全词以烟、风、月、波等自然元素为背景,构建出一个清新、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水乡场景。开篇“烟汀一抹蒹葭渚”,通过描写水边的芦苇,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柔和的氛围,暗示着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中间部分“月色漾波浮,波流月自留”,则通过月光与水波的互动,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诗人在此处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得月光与水波之间似乎有了感情的流动,充满了诗意的幻想。
最后两句“若耶溪上女,眉黛敛羞蛾”则将目光转向了在溪边游玩的女子,这些女子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色的一部分,也是人间情感的象征。她们的羞怯与歌声,增添了词作的生动感和情趣,使得整首词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融入了人情的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汀一抹蒹葭渚”:描绘了水边一抹轻烟与芦苇的图景,渲染出一种朦胧的美。
- “风亭两下荷花浦”:描写微风中荷花摇曳的情景,生动展现了夏日的气息。
- “月色漾波浮”:月光照耀下,波光闪烁,画面如梦如幻。
- “波流月自留”:水波的流动与月光的停留,形成一种互动的美感。
- “若耶溪上女”:引入人物,描绘女子在溪边的悠闲情景。
- “两两三三去”:展现女子们成双成对的游玩情景,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 “眉黛敛羞蛾”:形容女子含蓄的美,似乎带着一些羞怯。
- “采菱随棹歌”:女子在水边采摘菱角,伴随着歌声,传递出一种轻快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眉黛敛羞蛾”用“蛾”比喻女子的羞态,形象生动。
- 拟人:“波流月自留”将自然现象赋予了感情,使得诗意更为浓厚。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描写水乡的自然风光与女子的活动,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追求宁静与和谐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象征朦胧与柔和的气氛。
- 荷花:代表夏日的生命力与美丽。
- 月光:象征纯洁与宁静。
- 女子:体现了人情的温暖与柔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水边植物是? A. 荷花
B. 蒹葭
C. 菱角
D. 柳树 -
“月色漾波浮”中的“漾”字意思是? A. 沉重
B. 漂浮
C. 凸显
D. 变幻 -
诗词中的女子主要在做什么? A. 游泳
B. 采菱
C. 钓鱼
D. 唱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学箕的《菩萨蛮》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清照的词更偏向于抒发个人情感,而刘学箕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美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菩萨蛮·烟汀一抹蒹葭渚》的全面分析与理解,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首古诗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