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忆家园梅花》
时间: 2025-01-05 07:55: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 忆家园梅花
作者:郑元昭 〔清代〕
倚东风遥忆旧家园,双树粉墙低。
尽深寒浅暖,将开还领,消息心知。
侵晓冻禽软语,衔梦上苔枝。
初日曈曈,亸影檐西。
堪叹频年羁旅,算人孤花好,花盼人归。
慰春愁一半,盆盎古胭脂。
恁天涯离怀耿耿,望故乡芳信寄来迟。
清宵梦梦吟看处,香泻闲阶。
白话文翻译
在东风的吹拂下,我遥想着旧时的家园,那低矮的双树和粉墙。
经历了深寒和浅暖,梅花将要盛开,我心中早已知道这一切的消息。
黎明时分,冻禽在轻声细语,衔着梦影栖息在苔藓的枝头。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影子向西移去。
可叹这几年在外漂泊,算起来,孤独的我与梅花一样,只盼望着归人。
这春天的愁苦,只能用盆中古老的胭脂来慰藉。
在这遥远的天涯,离愁缠绵,望着故乡的信件却迟迟未到。
在清冷的夜晚,梦中吟唱的地方,香气洒落在闲静的台阶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倚:依靠。
- 东风:春风,象征温暖与复苏。
- 双树粉墙:指旧家园的景物,体现乡愁。
- 消息心知:内心明白,不必言说。
- 侵晓:清晨。
- 冻禽:受寒冷影响的鸟儿。
- 软语:轻柔的声音。
- 亸影:升起的影子。
- 羁旅:流浪、漂泊的生活。
- 古胭脂:古老的红色颜料,象征怀旧与心境。
典故解析:
- 梅花:常用来象征坚韧与高洁,诗中用梅花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元昭,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其诗风多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情感真挚,语言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身在异乡之际,表达了对故乡梅花的怀念以及漂泊生涯中的孤独感。梅花在寒冬中绽放,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对作者内心情感的映射。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 忆家园梅花》是一首充满乡愁与思念的词作。词中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开篇以“倚东风”引入,借助春风的温暖,唤起了对旧家园的美好回忆。双树和粉墙的意象,似乎在诉说着儿时的欢乐和宁静,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
随着诗句的推进,寒冷的气息逐渐浮现,作者通过“尽深寒浅暖”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梅花正要绽放,象征着希望与归属。这种自然与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哲理。
在对孤独的反思中,作者感叹自己“频年羁旅”的生活,孤独的梅花似乎在默默期待着归人。诗中“花盼人归”一句,情感更加浓烈,流露出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往昔的追忆。
最后,通过“清宵梦梦吟看处,香泻闲阶”,作者将思念寄托于梦中,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整首词情感细腻,意象丰富,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东风遥忆旧家园,双树粉墙低。
- 依靠着东风,远远地怀念着旧日的家园,那里有低矮的双树和粉刷的墙壁。
-
尽深寒浅暖,将开还领,消息心知。
- 在经历了深冬的寒冷和春天的温暖后,梅花即将绽放,我心中早已知道。
-
侵晓冻禽软语,衔梦上苔枝。
- 清晨时分,冻得发软的鸟儿低声啼叫,仿佛衔着梦影栖息在苔藓覆盖的树枝上。
-
初日曈曈,亸影檐西。
- 初升的太阳温暖而明亮,影子慢慢向西移去。
-
堪叹频年羁旅,算人孤花好,花盼人归。
- 不禁感叹在外漂泊多年,孤独的梅花也在期待着归人。
-
慰春愁一半,盆盎古胭脂。
- 这春天的愁苦,只能用古老的胭脂来安慰一部分。
-
恁天涯离怀耿耿,望故乡芳信寄来迟。
- 在这遥远的天涯,思念愈加深沉,期待从故乡寄来的信件却迟迟未到。
-
清宵梦梦吟看处,香泻闲阶。
- 在清冷的夜晚,梦中吟唱的地方,香气悄然洒落在闲静的台阶上。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与孤独的隐喻,表现内心的情感。
- 拟人:冻禽“软语”,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深寒浅暖”,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命的感悟。借助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情感,展现了孤独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坚韧,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 东风:春天的象征,带来希望与生机。
- 冻禽:象征孤独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思乡
c) 战争 -
“倚东风”中的“东风”指的是什么?
a) 冬风
b) 春风
c) 夏风 -
在诗中,梅花象征着什么?
a) 甜蜜
b) 高洁与坚韧
c) 伤心
答案:
- b) 思乡
- b) 春风
- b) 高洁与坚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表现春天的美好与自然的生机。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
诗词对比:
- 郑元昭《八声甘州 忆家园梅花》与李白《静夜思》:
- 两者均表现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但郑元昭的作品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绘,通过梅花传达情感;而李白则通过月亮引发思乡的情感,意象更为简洁直接。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