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峡山寺》

时间: 2025-01-04 09:28:38

庾岭分来峙两山,夹山成峡水成湾。

上林下石森双障,南海西江屹一关。

水若龙藏涵碧色,山如虎伏出苍颜。

人来人往消何许,谁似山长与水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峡山寺
作者: 包恢 〔宋代〕

庾岭分来峙两山,
夹山成峡水成湾。
上林下石森双障,
南海西江屹一关。
水若龙藏涵碧色,
山如虎伏出苍颜。
人来人往消何许,
谁似山长与水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庾岭两侧高耸的山峰,山间夹着水流形成峡谷。山林与石头交错,形成了自然的屏障,南海与西江在此形成了一道关口。水流如同龙藏在碧绿的水中,山峦如同伏卧的老虎,展现出苍老的面容。来往的人们在此消逝,不知去向,唯有这山与水似乎悠然自得,长久闲适。


注释:

  • 庾岭:指庾岭山脉,地理位置在今中国南方。
  • 夹山:两座山夹着,形成峡谷。
  • 上林下石:指山上有树林,山下有石头,景色幽美。
  • 南海西江:南海和西江分别代表南方和西方的水域。
  • 水若龙藏:比喻水流如同龙般隐秘而有生气。
  • 苍颜:指山的颜色显得苍老。
  • 人来人往:形容人们的活动频繁而又快速。

典故解析:

此诗暗含“山水”文化的典故,山与水常被视为有灵性的自然元素,代表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诗中提到的“龙”和“虎”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中,象征着力量与威严,也暗示了自然的神秘和不可掌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包恢,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山水诗著称,其作品常体现出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结合,情感细腻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应是在游历峡山寺时所作,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过峡山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包恢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诗的开头“庾岭分来峙两山”,即以生动的描写引入,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感。接下来描绘了峡谷的景象,清流环绕,山石交错,表现出一种静谧与和谐的氛围。

“水若龙藏涵碧色,山如虎伏出苍颜”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赋予了水和山以生命与性格,水如龙般灵动,山如虎般威严,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力量。诗的末尾则转向人类的存在,反思人来人往的匆忙,与山水的悠然自得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宋代文人所追求的“隐逸”精神。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山水的地理形态,展现了峡谷的壮观景象。
    • 第三、四句着重描绘峡谷中的自然景观,强调了山水的交融与屏障的意象。
    • 第五、六句通过比喻和拟人化手法,生动地呈现了水和山的形象。
    • 第七、八句则转向哲思,反映了人类的渺小与自然的永恒。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若龙藏”,增加了诗的形象性。
    • 拟人:使山水具备了生命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自然之美与人类存在的对立与反思,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力量与稳定,代表自然的巍峨与坚韧。
  • :象征着灵动与变化,代表生命的活力与柔韧。
  • :通常象征着权威与神秘,赋予水以生命与力量。
  • :象征着威严与守护,赋予山以力量与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过峡山寺》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包恢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水若龙藏”的比喻是指什么?
    A. 水的颜色
    B. 水的形态
    C. 水的生机
    D. 水的流动速度

  3. 诗中提到的“南海西江”指的是哪些地方的水域?
    A. 北方
    B. 南方和西方
    C. 东方
    D. 西北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山水的壮丽。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与包恢的《过峡山寺》,前者侧重于山的雄伟,后者则更强调水的灵动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均体现出唐宋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