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引 其二 南中寄茶果至》
时间: 2025-01-14 15:36: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花引 其二 南中寄茶果至
作者: 樊增祥 〔清代〕
把瑶函。念家山。
十八荔娘红玉酣。味如兰。味如兰。
亲叉镴瓶一瓯春雪甘。
霜林何日红于酒。
更将百颗题书后。
忆江南。忆江南。
玉破鲈鱼,不如金破柑。
白话文翻译:
将美好的茶果寄来,
我想念家乡的山水。
十八颗荔枝红得如同玉石般娇艳,味道如兰花般芬芳。
亲自挑选的镴瓶装着一瓯春雪的甘甜。
霜林何时才能比得上美酒的颜色?
更何况那百颗果实的背后,
我更怀念江南的风光。
即使玉破的鲈鱼,也不如金色的橙子美味可口。
注释:
- 瑶函:美玉的盒子,借指珍贵的茶果。
- 荔娘:荔枝的一种,红色果实,寓意美好。
- 镴瓶:精致的瓶子,通常用来盛放珍品。
- 春雪:形容茶或果实的清甜。
- 霜林:指霜降后的树林,暗指凋零的景象。
- 玉破鲈鱼:比喻美味的食物,也暗含美好而易逝的事物。
- 金破柑:指金色的橙子,更为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清代诗人,擅长词作,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在南方生活的愉悦与对江南美景的留恋。
诗歌鉴赏:
《梅花引 其二 南中寄茶果至》是一首充满乡愁与自然美的诗作。樊增祥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食物和自然景色结合,传达出一种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美好的追求。
诗的开头提到“把瑶函”,给人一种温馨、珍贵的感觉,接着“念家山”则直接点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接下来的描写中,“十八荔娘红玉酣”,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荔枝的色泽与口感,更通过“味如兰”的比喻,提升了荔枝的价值感,体现出南方特有的丰收之美。
“亲叉镴瓶一瓯春雪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享受,春雪象征着新生和清新。而“霜林何日红于酒”,则在对比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感叹自然的变化与时光的流逝。
最后,反复提及的“忆江南”更是情感的高潮,这不仅是对江南山水的怀念,也是一种对美好记忆的珍惜。诗中“玉破鲈鱼,不如金破柑”的对比,既是对美味的追求,也隐喻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向往。
这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把瑶函。念家山。
- 这两句直接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瑶函象征着寄托情感的美好物品。
-
十八荔娘红玉酣。味如兰。味如兰。
- 荔枝的描写不仅着重其色彩之美,还通过味道的比喻提升了其珍贵性。
-
亲叉镴瓶一瓯春雪甘。
- 这里描绘了作者亲自挑选的细腻情感,春雪象征着新鲜与甜美。
-
霜林何日红于酒。
- 通过对霜林的描写,反映出对自然变化的思考与感慨。
-
更将百颗题书后。
- 这里暗示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溯。
-
忆江南。忆江南。
- 反复的吟唱加深了对江南风光的怀念。
-
玉破鲈鱼,不如金破柑。
- 通过对比,表达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味如兰”,将荔枝的味道比作兰花,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反复“忆江南”加深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南方美食与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温馨而又淡淡忧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瑶函:象征珍贵与情感的寄托。
- 荔娘:代表南方丰收的美好。
- 春雪:象征清新与甘甜。
- 霜林:暗示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江南:象征美丽与温柔的家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梅花引 其二 南中寄茶果至》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樊增祥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十八荔娘”象征什么?
A. 美丽的山水
B. 珍贵的美食
C. 伤心的往事
D. 丰收的希望 -
诗中“忆江南”重复出现,主要表达了:
A. 对南方的思念
B. 对北方的向往
C. 对过去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白居易
- 《忆江南》:温庭筠
诗词对比:
- 樊增祥的《梅花引》和温庭筠的《忆江南》都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但樊增祥更侧重于自然美食的描写,而温庭筠则更多地描绘江南的风景和情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主题和手法上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樊增祥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