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祠东归》
时间: 2025-01-07 23:5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祠东归
作者: 蔡戡 〔宋代〕
书生贱分动多奇,
浪得声名毁亦随。
绝口不须谈世事,
扪心唯有仗天知。
人间变态浑如戏,
眼底风光总是诗。
白石清泉无限好,
挂冠神武未为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名利的感悟,书生的身份虽然微贱,但却常常发生奇特的事情,名声的获得与毁灭也是随之而来。作者不想再谈世俗的事情,心中只有依靠上天的知晓。人世间的变化就像一场戏,眼前的风景无不蕴藏着诗意。清澈的白石与泉水是无比美好的,辞去官职与权势并不算太晚。
注释:
- 书生:指读书人,通常是指知识分子或士人。
- 贱分:微薄的身份或地位。
- 绝口不须:不需要再谈论。
- 扪心:摸索内心,反思自己。
- 仗天知:依靠上天的知晓。
- 变态:变化,指人世间的无常。
- 浑如戏:就像戏剧般虚幻。
- 白石清泉:比喻清净、美好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蔡戡,宋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因其才华而被人称道。蔡戡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蔡戡晚年,反映了他对名利、世事的看淡,体现了他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奉祠东归》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开篇的“书生贱分动多奇,浪得声名毁亦随”,展现了书生的身份虽然微薄,但却常常经历一些奇特的事情,生动地描绘了人生的不确定性与戏剧性。接下来“绝口不须谈世事”,诗人表明了对世俗事务的无奈与厌倦,强调内心的真实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诗中“人间变态浑如戏”的比喻,形象地将人生的变化与戏剧相提并论,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虚幻与无常。
“眼底风光总是诗”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欣赏,暗示着在变幻莫测的人生中,真正的诗意与美好存在于我们的眼前。最后两句“白石清泉无限好,挂冠神武未为迟”则反映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认为辞去官职与权势并不算太晚,追求清幽的生活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与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名利、自然的思考,既有对世事的冷静观察,又有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书生贱分动多奇:微贱的书生常常经历奇特的事情。
- 浪得声名毁亦随:名声的获得与毁灭都是随之而来的。
- 绝口不须谈世事:不再谈论世俗的琐事。
- 扪心唯有仗天知:反思内心,只有上天才知道真实的我。
- 人间变态浑如戏:人世间的变化就像一场戏剧。
- 眼底风光总是诗:眼前的风景无不蕴含诗意。
- 白石清泉无限好:白色的石头和清澈的泉水都极为美好。
- 挂冠神武未为迟:辞去官职与权势并不算太晚。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戏剧,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与对自然清幽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白石:象征纯净、美好。
- 清泉:象征生命的源泉与自然的清新。
- 风光:象征生活的诗意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书生贱分”指的是: A) 书生的身份微薄
B) 书生的学识渊博
C) 书生的名声显赫
D) 书生的生活富裕 -
“人间变态浑如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是:
A) 人生无常,像戏剧一样虚幻
B) 人生很美好
C) 人生应当努力奋斗
D) 人生一成不变 -
诗中提到的“白石清泉”象征着: A) 名利
B) 自然的美好与清新
C) 人生的复杂
D) 世俗的烦恼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蔡戡的《奉祠东归》,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但杜甫更侧重于对政治时局的忧虑,而蔡戡则更强调对自然与个人内心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古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