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仲文奉使》
时间: 2025-01-19 23:38: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韩仲文奉使
作者:梅尧臣 〔宋代〕
往使匈奴国,持节岂辞遥。
朔北正苦寒,风汝与雪飘。
燕山何处是,汉铭应已销。
前车渡冰河,後骑鸣金镳。
行行至穹庐,尊我不敢嚣。
玉爵亲献酬,名裘进狐貂。
礼成复命日,菀抑舒杨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韩仲文出使匈奴的艰辛与使命感。诗中提到,出使匈奴的旅程遥远而艰难,北方正值严寒之时,风雪交加,出行的困难可想而知。燕山在哪里,汉朝的铭文可能早已消逝。前车已经渡过冰河,后面的骑兵也在鸣响金镳。行至穹庐,我对尊贵的接待感到不敢高声喧哗。用玉爵亲自奉献的礼物,名贵的皮裘进献给匈奴的首领。礼仪完成后,返回的日子,杨树的枝条又重新舒展。
注释
- 往使:出使,指出外去进行外交活动。
- 匈奴国: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国家。
- 持节:持有使者的符节,象征权威和使命。
- 朔北:北方,特指寒冷的地方。
- 燕山:指中国北方的一个山脉,表示地理位置。
- 穹庐:指匈奴人的帐篷。
- 玉爵:珍贵的酒器,象征礼物的尊贵。
- 名裘:名贵的皮毛,代表高档的礼品。
- 菀抑:指杨柳,春天发芽的状态,象征生命的复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香溪,江苏常州人,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作品多表现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兼具豪情与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为韩仲文送行之际,韩仲文出使匈奴,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诗中反映了出使过程中的艰辛与对国家的责任感,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诗歌鉴赏
《送韩仲文奉使》是一首表现出使艰辛与使命感的诗作,梅尧臣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北方的严寒与出使的困难。诗中首句“往使匈奴国,持节岂辞遥”直接点明了出使的主旨,强调了使者的使命感和不辞辛劳的精神。接下来的“朔北正苦寒,风汝与雪飘”,则通过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出使的艰苦。
诗中对燕山的提问,反映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最后几句描绘了使者在匈奴受到的礼遇,表达了对国人使命完成后的期待与欣慰。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梅尧臣对国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外交形势和对民族团结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往使匈奴国,持节岂辞遥:出使匈奴,虽然路途遥远,但作为使者的责任让人无法辞退。
- 朔北正苦寒,风汝与雪飘:北方寒冷,风雪交加,出行的困难可想而知。
- 燕山何处是,汉铭应已销:燕山的位置已不再明确,汉朝的铭文早已消失,暗示历史的变迁。
- 前车渡冰河,後骑鸣金镳:前方的车队已经渡过冰冷的河流,后面的骑士在响亮地鸣叫,描绘出行进的艰难与紧迫。
- 行行至穹庐,尊我不敢嚣:行至匈奴的帐篷,我对尊贵的接待感到不敢高声喧哗,表现出使者的谦恭。
- 玉爵亲献酬,名裘进狐貂:用珍贵的酒器亲自奉献礼物,名贵的皮毛作为礼品,更加显示出礼仪的隆重。
- 礼成复命日,菀抑舒杨条:礼仪完成后归国的时刻,春天的杨柳又重新发芽,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前车渡冰河,後骑鸣金镳”,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出使的艰难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旅途的困苦。
- 象征:杨柳的舒展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生机,暗示了希望与新的开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友人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对未来的期盼。诗歌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对国家荣誉的坚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匈奴国:象征外族的威胁与外交的必要。
- 寒风雪飘:代表旅途的艰难与困苦。
- 燕山:象征历史的变迁与故国的思念。
- 穹庐:象征异国的接待与交流。
- 玉爵、名裘:象征礼仪的隆重与使者的身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匈奴国”主要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南方
B. 北方
C. 西方
D. 东方 -
诗中“前车渡冰河,後骑鸣金镳”的意思是?
A. 车队已经完成旅程
B. 车队正面临危险
C. 车队在冰河上渡河
D. 骑士们在欢庆 -
诗中用“玉爵”和“名裘”象征什么?
A. 友谊
B. 财富
C. 礼仪
D. 战争
答案: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同样表达送别时的情感与思念。
- 《春望》(杜甫):描绘了国家沦陷带来的感慨与忧伤。
诗词对比
- 《送韩仲文奉使》与《送友人》:两首诗都表现了送别的主题,但《送韩仲文奉使》更侧重于使者的使命感和责任,而《送友人》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梅尧臣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