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涧》

时间: 2025-01-06 09:24:57

春申遗庙碧山隈,胜迹犹传绝壑开。

不就纵横虚相业,尚余疏凿见雄才。

寒泉影入崖边断,急雨声从树杪来。

三户无人陵谷变,楚王宫殿亦蒿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申遗庙碧山隈,
胜迹犹传绝壑开。
不就纵横虚相业,
尚余疏凿见雄才。
寒泉影入崖边断,
急雨声从树杪来。
三户无人陵谷变,
楚王宫殿亦蒿莱。

白话文翻译:

春申的古庙隐匿在碧绿的山隈之中,
那些胜景仍在传颂,绝壁的深渊也开阔无比。
不必追求那虚无的功业,
仍能见到当年雄才大略的疏凿痕迹。
寒泉的影子映入崖边的断崖,
急促的雨声从树梢上传来。
三户人家已无人烟,陵谷也已变迁,
楚王的宫殿如今也满是蒿草。

注释:

  • 春申:指春申君,楚国的名将,故地。
  • 碧山隈:碧绿的山隈,隐喻风景幽美的地方。
  • 胜迹:胜利的遗址或名胜之地。
  • 绝壑:深邃的峡谷。
  • 虚相业:虚无的事业,指那些不切实际的功名。
  • 雄才:指杰出的人才或才华。
  • 寒泉:指冰冷的泉水。
  • 树杪:树的顶端或树梢。
  • 陵谷:高地与低地,指环境的变化。
  • 楚王:古楚国的王,指楚国历史。

典故解析:

  • 春申君:春申君是楚国的名将,名叫黄歇,以智慧和谋略著称。诗中提及春申遗庙,暗示历史的沧桑和对英雄的追忆。
  • 楚王宫殿:楚国的宫殿曾经辉煌,如今却变得荒凉,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宝寅,清代诗人,文字清新,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春申涧》创作于清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的春申遗庙,带有历史的沧桑感,表现了诗人对过去辉煌的追忆和对现状的感慨。

诗歌鉴赏:

《春申涧》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自然美的诗。诗人以春申遗庙为引子,透过对胜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缅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前两句通过描绘碧山隈的美景和胜迹的传承,呈现出一种清幽而悠远的意境,突显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

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寒泉与急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氛围,使得自然景象生动而富有情感。尤其是“寒泉影入崖边断,急雨声从树杪来”两句,展示了自然的灵动与变化,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最后两句则转向人事的变化,三户无人、楚王宫殿的荒凉,表明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抒发个人感慨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思,令人感到一种惆怅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申遗庙碧山隈:春申君的遗庙隐藏在碧绿的山隈中,景色宜人。
  2. 胜迹犹传绝壑开:那些胜利的遗迹依然流传,峡谷的开阔景象仍在。
  3. 不就纵横虚相业:不必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功名利禄。
  4. 尚余疏凿见雄才:仍能看见昔日的开凿痕迹,彰显出当年的才华。
  5. 寒泉影入崖边断:寒泉的影子映入绝壁,形成美丽的画面。
  6. 急雨声从树杪来:急促的雨声传来,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7. 三户无人陵谷变:三户人家已无人,环境变迁显著。
  8. 楚王宫殿亦蒿莱:楚王的宫殿如今也被野草覆盖,象征着历史的衰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遗迹比作胜迹,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
  • 拟人:寒泉、急雨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情感,使得景象更具生命感。
  • 对仗:如“寒泉影入崖边断,急雨声从树杪来”,工整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申遗庙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辉煌的追忆及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申遗庙:象征历史的遗迹与文化的传承。
  • 碧山隈: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寒泉、急雨: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
  • 楚王宫殿:象征历史的辉煌与衰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申遗庙位于哪个地方? A. 碧山隈
    B. 荒野
    C. 河边
    D. 城市

  2. “寒泉影入崖边断”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A. 寂静的湖泊
    B. 冰冷的泉水映在断崖上
    C. 阳光明媚的草地
    D. 风吹过的树林

  3. 诗中提到的楚王宫殿现状如何? A. 繁华似锦
    B. 荒凉被蒿草覆盖
    C. 依然辉煌
    D. 新建成的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历史的变迁,但《春望》更多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而《春申涧》则更注重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沉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