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唐人惠山诗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6 09:07:09

晚色向人静,云房荫清樾。

岂无人境喧,虑澹尘事绝。

长廊僧语响,落叶台径灭。

寒泉生夜风,高天迥秋月。

居人意弥惬,游子忘明发。

缅想区中缘,千古同一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色向人静,云房荫清樾。
岂无人境喧,虑澹尘事绝。
长廊僧语响,落叶台径灭。
寒泉生夜风,高天迥秋月。
居人意弥惬,游子忘明发。
缅想区中缘,千古同一辙。

白话文翻译:

黄昏时分,周围显得宁静,云层遮住了清晰的树影。
难道这里就没有喧闹的世俗之音吗?我早已淡忘了尘世的烦恼。
长廊中传来和尚的低语,落叶在台阶上悄然消逝。
寒冷的泉水在夜风中流淌,遥远的天空高悬着明亮的秋月。
居住在这里的人心情愉悦,远游的人忘却了白天的劳累。
我怀念那段在世俗中相识的缘分,千古以来的经历都是如此相似。

注释:

  • 晚色:黄昏时的光色,象征一种宁静和沉思的氛围。
  • 云房:指云层覆盖的房屋或山丘,暗示清冷的环境。
  • 荫清樾:树荫下的清闲环境,樾指树荫。
  • 岂无人境喧:难道这里就没有喧闹的世俗吗?
  • 虑澹尘事绝:内心清淡,远离尘世烦恼。
  • 长廊僧语响:长廊中传来和尚的低语声。
  • 落叶台径灭:落叶在台阶上消失,象征时间的流逝。
  • 寒泉生夜风:寒冷的泉水伴随着夜晚的风声。
  • 高天迥秋月:高远的天空中明亮的秋月,象征清晰和纯净。
  • 居人意弥惬:居住在这里的人心情愉悦。
  • 游子忘明发:远游的人忘记了白天的辛劳。
  • 缅想区中缘:怀念那段在世俗中相识的缘分。
  • 千古同一辙:千古以来的经历都是如此相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宝寅,清代诗人,生于晚清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和人文情怀,具有独特的韵味。

创作背景:

《三和唐人惠山诗三首》是秦宝寅在访惠山时创作的,反映了他在自然环境中的沉思与感悟。诗中描写了黄昏的静谧与内心的宁静,表达了对世俗喧嚣的超然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黄昏的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安静而深邃的环境。诗的开头,"晚色向人静,云房荫清樾",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仿佛一切喧嚣都已远去,只剩下宁静的自然景色。接下来的句子,"岂无人境喧,虑澹尘事绝",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

长廊中和尚的低语,落叶在台阶上悄然消失,描绘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尤其是"寒泉生夜风,高天迥秋月",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新而高远的境界,仿佛是在与自然进行心灵的对话。

最后两句,"居人意弥惬,游子忘明发",表现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心情愉悦,还有远游的人对世俗烦恼的忘却,给人以宽慰与安宁。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晚色向人静:黄昏的色彩让周围变得宁静。
  2. 云房荫清樾:云层笼罩着树木,形成清幽的环境。
  3. 岂无人境喧:这里难道就没有世俗的喧嚣吗?
  4. 虑澹尘事绝:我已将世间的烦恼抛诸脑后。
  5. 长廊僧语响:长廊中隐约可闻和尚的低语。
  6. 落叶台径灭:落叶在台阶上消失,象征时间的流逝。
  7. 寒泉生夜风:寒泉的流水声伴随着夜风。
  8. 高天迥秋月:高远的天空中挂着明亮的秋月。
  9. 居人意弥惬:居住在这里的人心情愉悦。
  10. 游子忘明发:远游的人忘却了日间的劳累。
  11. 缅想区中缘:怀念在世俗中相识的缘分。
  12. 千古同一辙:千古以来的经历都是如此相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昏的色彩比作一种宁静的氛围。
  • 拟人:将自然元素如泉水、落叶赋予情感和动作。
  • 对仗:如“长廊僧语响,落叶台径灭”,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俗烦恼的超然,以及对人生相遇与缘分的怀念。诗人通过描绘宁静的黄昏景色,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色:象征宁静的时刻,暗示内心的沉静。
  • 云房:象征自然环境的清幽。
  • 寒泉:象征清冷与宁静,承载着时间的流逝。
  • 秋月:象征高远与明亮,代表着理想与追求。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晚色向人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喧闹
    • B. 宁静
    • C. 忧愁
    • D. 兴奋
  2. “岂无人境喧”中的“境”指的是:

    • A. 地方
    • B. 环境
    • C. 生活
    • D. 以上都是
  3. 诗中提到的“寒泉”最能象征:

    • A. 温暖
    • B. 清冷
    • C. 喧闹
    • D. 明亮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原的描写,反映人生的变迁与离别之情。

两首诗与《三和唐人惠山诗三首 其三》在主题上相似,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但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维与自然诗歌》

以上书目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