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
时间: 2025-01-06 21:03: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
作者: 苏轼 〔宋代〕
昔饮雩泉别常山,
天寒岁在龙蛇间。
山中儿童拍手笑,
问我西去何当还。
十年不赴竹马约,
扁舟独与渔蓑闲。
重来父老喜我在,
扶挈老幼相遮攀。
当时襁褓皆七尺,
而我安得留朱颜。
问今太守为谁欤,
护羌充国鬓未斑。
翔自言在熙河作屯田有功,
躬持牛酒劳行役,
无复杞菊嘲寒悭。
超然置酒寻旧迹,
尚有诗赋镵坚顽。
孤云落日在马耳,
照耀金碧开烟鬟。
邞淇自古北流水,
跳波下濑鸣玦环。
愿公谈笑作石埭,
坐使城郭生溪湾。
白话文翻译
在常山饮过雩泉后分别,寒冷的天里,岁月在龙蛇间流转。山中的孩子们拍手欢笑,问我西去何时再回来。十年来未曾赴约竹马之行,独自一人与渔夫的蓑衣闲适。再次回到这里,乡亲们高兴我还在,搀扶着老人和孩子们相互攀援。当年襁褓中的婴儿如今高如七尺,而我怎么能够留住红颜?问如今的太守是谁呢?护羌的职责让他满头白发。霍翔自言在熙河屯田有功,亲自持牛酒为劳作的士兵接风,已不再像杞菊那样嘲笑寒冷的困苦。超然台上设酒寻访旧迹,还有诗歌被镵刻得坚硬而顽固。孤云落日照在马耳,光辉照耀着金碧辉煌的烟霞。邞淇自古就是北方的流水,波涛跳跃在溪流下鸣响着铃铛。愿您与我谈笑,在石埭之上,使城郭生出溪湾的景致。
注释
- 雩泉:指祭雨的泉水,常被用作象征。
- 竹马约:指童年的约定,通常是指与童年伙伴的约定。
- 襁褓:指婴儿用的包,被称为襁褓。
- 护羌:指守卫羌族的任务。
- 屯田:指在特定地区进行的农业耕作,以保证供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洵之子,苏辙之兄,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以情感真挚、语言生动著称,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给太守霍翔,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乡民的关心和对旧日生活的追忆。
诗歌鉴赏
《再过超然台赠太守霍翔》通过描绘个人的经历与感受,展现了苏轼对乡土情怀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开篇以“昔饮雩泉别常山”点出与故友的离别,随后描绘了山中儿童的欢笑声,生动地传达出一种天真无邪的气氛,与后文的感伤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回忆十年未曾赴约,表明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在对比自身与乡亲的变化时,诗人使用“襁褓皆七尺”的比喻,强调了时光的无情与自身的衰老。接着引入霍翔的形象,表现了他在屯田中的辛勤与奉献,反映出对国家的关心与责任感。整体看,诗歌不仅表达了对个人经历的思考,也蕴含了对社会的关注与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昔饮雩泉别常山:回忆过去在雩泉饮酒,与常山的朋友告别。
- 天寒岁在龙蛇间:天冷的时节,岁月在流转,隐喻时光的流逝。
- 山中儿童拍手笑:山中的孩子们欢笑,象征着纯真与快乐。
- 问我西去何当还:孩子们询问我何时再归,表现出对归属的渴望。
- 十年不赴竹马约:十年来未曾履行与童年的约定,表达对时间的遗憾。
- 重来父老喜我在:再次回来,乡亲们高兴我还在,展现乡情。
- 而我安得留朱颜:自问如何能够留住年轻的容颜,感慨老去。
- 问今太守为谁欤:询问现在的太守是何人,体现对社会变迁的关注。
- 翔自言在熙河作屯田有功:霍翔说自己在熙河屯田有功,表现出对国家的贡献。
- 超然置酒寻旧迹:再次在超然台设酒,寻访往日的足迹,表达怀旧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孤云落日在马耳”描绘自然景象,营造诗意。
- 对仗:如“扶挈老幼相遮攀”,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河流拟人化,增强了生动性。
意象分析
- 雩泉:象征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向往。
- 儿童:代表着纯真与希望,反映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 重游:意象中包含了归属感与对过去的追忆。
- 孤云与落日:象征着孤独与时间的流逝,传达出诗人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雩泉”是什么? A) 一种饮料
B) 一个地方
C) 祭雨的泉水 -
诗中“十年不赴竹马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现在的满足 -
诗中提到的“太守”为谁? A) 苏轼
B) 霍翔
C) 乡亲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豪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 《春江花月夜》:描绘自然与人情的和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这首诗更注重人际关系与乡土情感,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豪情与自由的追求,两者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