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十首 其五》

时间: 2025-01-04 07:42:42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

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

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
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
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白话文翻译:

一个老书生住在简陋的白屋中,谈论着黄虞(古代贤人),讲述着古老的风俗,许多后辈在科举中获得了高名次。
门前的仆从强壮得像老虎,街上飘扬的旗帜像龙一样前行。
一朝失势成了春梦,倒不如在那偏僻的小巷中,教几个小小的孩子。

注释:

  • 老书生:年长的读书人,指有学问的士人。
  • 黄虞:指古代的道德典范或贤人。
  • 古风:古老的风俗或文化。
  • 高科:指科举考试中获得的高名次。
  • 仆从:仆人。
  • 雄如虎:形容仆从强壮有力。
  • 旌旗:指军旗或标志,象征着气势。
  • 春梦:春天的梦,常用来指人生的短暂与虚幻。
  • 蓬门僻巷:形容简陋的居所和偏僻的地方。
  • 蒙童:指年幼的孩子。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黄虞”可能指的是古代的贤者,如孔子等,是对古代道德理想的追求。而“春梦”则是一个常见的意象,代表着美好而短暂的愿望,如同梦境般不真实。这些元素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他生活在清朝中期,对于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其诗作常表现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道情十首》是郑燮在经历了人生沉浮之后写的,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该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和对教育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老书生的口吻,表达了对名利的冷淡与对教育的重视。诗人在简陋的环境中,提及古人的道德理想,显示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门前的仆从和街上的旌旗象征着社会的繁华,而老书生却感到一朝失势,成了春梦,表现了对物质生活的无奈与失落。与其在繁华的世俗中追名逐利,不如在宁静的环境中教导孩子,这一思想流露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诗在意境上反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书生,白屋中:描绘了老书生的身份及其居住环境,表现出简朴和求知的氛围。
  2. 说黄虞,道古风:讲述古代贤人的道德观,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3. 许多后辈高科中:说明当代人追求功名利禄的现象。
  4. 门前仆从雄如虎:形容富贵人家的仆人强壮有力,反映社会地位的悬殊。
  5. 陌上旌旗去似龙:街上的旌旗象征着权力与荣耀,展现出繁华的景象。
  6. 一朝势落成春梦:失去权势后,往日的荣耀像梦一样虚幻。
  7. 倒不如蓬门僻巷:宁愿在偏僻的地方过简单的生活。
  8. 教几个小小蒙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愿意传授知识给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形成强烈的对比。
  • 比喻:将仆从比作虎,旌旗比作龙,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反语:通过“春梦”,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教育的重视,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传达了追求真理与道德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书生:象征着知识与智慧。
  • 白屋:简朴的生活,代表淡泊名利的态度。
  • 黄虞:古代的道德典范,代表理想的品德。
  • 仆从和旌旗:象征社会地位和权力。
  • 春梦:象征虚幻的荣华富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书生”指的是: A. 年轻的读书人
    B. 年长的读书人
    C. 富有的商人
    D. 官员

  2. 诗人选择在“蓬门僻巷”教小童,反映出他对什么的重视? A. 财富
    B. 名誉
    C. 教育
    D. 权力

  3. “一朝势落成春梦”中的“春梦”象征: A. 美好的未来
    B. 虚幻的荣华
    C. 快乐的生活
    D. 繁华的社会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郑燮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郑燮更侧重于教育的价值,而杜甫则强调了国家和家园的忧虑。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郑燮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体现出更多的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郑燮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