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小园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7:46:30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氏小园 其二
作者: 郑燮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白话文翻译

早上起来缝补破衣服,针线却无法顺利成行。
母亲已经七十四岁,眼睛模糊手也无力。
为了填充棉花而苦苦想要厚一点,
为了用线而苦苦想要长一点。
线长了衣服缝得紧,棉花厚了能耐雪霜。
缝成的衣服能让儿子暖和,而母亲的衣服却单薄寒凉。
不想穿着背离母亲的心意,心中对衣物的情感却使我内心伤痛。

注释

字词注释

  • : 缝合、修补的意思。
  • : 指针线的顺畅。
  • : 模糊不清,形容视力的衰退。
  • : 指手脚无力,不灵活。
  • 装绵: 填充棉花。
  • : 耐受、能够抵挡。
  • : 违背,抵触。
  • 怀: 心意、情感。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母亲”这一角色,体现了传统孝道思想的深刻内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燮(1693年-1765年),字克柔,号板屋,别号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的诗风质朴、情感真挚,常常描绘生活中的小事,表达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郑燮晚年,反映了他对母亲的关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在当时社会中,家庭关系和孝道是重要的伦理观念,诗中通过缝衣的细节表现了母子情深和生活的艰辛。

诗歌鉴赏

《李氏小园 其二》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作,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与付出。诗的开头通过“晨起缝破衣”引入,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简单而真实。随着诗句的展开,母亲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逐渐显露,七十四岁的高龄让她眼昏手僵,体现了岁月的无情和生活的艰辛。母亲为了给孩子缝制衣物而努力,心中对儿子的关怀与牺牲之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描绘了母亲在缝衣时的艰辛与不易,反映出她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和期盼。后面两句“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则表现出母亲的细心与周到,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儿子提供一个温暖的环境。

结尾的“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深刻揭示了母子之间的情感纠葛,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和对家庭温暖的渴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字句间流露出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郑燮对母爱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早晨起来缝补破衣服,但针线却无法顺利缝制,暗示着母亲的年老和身体的乏力。
  •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直接表述母亲的高龄及衰弱,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母亲希望衣物能够更加厚实和耐用,但过程却充满艰辛。
  • 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母亲的努力是为了给儿子制作温暖的衣物,体现了她的关爱。
  •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对比母亲的衣物与儿子的衣物,突显了母亲的牺牲精神。
  • 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表达了儿子内心的矛盾与愧疚,体现了深厚的亲情。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衣物的缝制隐喻母爱的付出与牺牲。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母爱的深刻赞美和对亲情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母亲在生活中的辛劳与牺牲,呼唤人们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起:象征新的开始和日常生活的平凡。
  • 缝衣:象征着关爱和责任,母爱的体现。
  • 母亲:家庭的支柱,象征着无私的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母年七十四”反映了母亲的什么状态? A. 年轻
    B. 高龄
    C. 残疾
    D. 健康

  2.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中的“单薄”指的是什么? A. 衣物厚重
    B. 衣物轻薄
    C. 衣物新鲜
    D. 衣物破旧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表现了对家庭和亲情的关注。
  • 白居易《琵琶行》:通过音乐和故事表达深厚的情感。

诗词对比

  • 郑燮与李白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李白的诗多以豪情壮志为主,而郑燮则更注重生活的细节和亲情的刻画。
  •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郑燮的诗歌更贴近生活,情感更为细腻与真实。

参考资料

  • 《郑板桥诗文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