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同上)》

时间: 2025-01-04 08:02:58

芍药樱花两斗新。

名园高会送芳辰。

洛阳初夏广陵春。

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浓点柳枝唇。

尊前还有个中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芍药樱花两斗新。
名园高会送芳辰。
洛阳初夏广陵春。
红玉半开菩萨面,
丹砂浓点柳枝唇。
尊前还有个中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芍药和樱花相互交映的美丽景象,仿佛在名园中举办的活动中,恰逢芳香四溢的时节。洛阳初夏的气息与广陵的春天交织在一起,画面如诗如画。红玉花瓣初绽,宛如菩萨的面容;那浓艳的丹砂似乎沾染了柳树的唇边。在酒席前,似乎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旁。

注释

  • 芍药:一种花卉,花色艳丽,常用于园艺。
  • 樱花: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象征春天与美好。
  • 斗新:形容花开得繁盛。
  • 芳辰:美好的时光,指花开的季节。
  • 红玉:比喻花瓣颜色鲜艳,形容其美丽。
  • 菩萨面:形容女子的美丽,像菩萨般温和。
  • 丹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常用作颜料。
  • 柳枝唇:形容柳树的柔美,与女子的唇相提并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及政论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柔和之作,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丰富的情感。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沉浮,个人的遭遇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苏轼的晚年时期,时值南渡后,他的生活环境与心境都发生了变化。此时的他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愈加深刻,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享受,表达对生命的热爱。

诗歌鉴赏

《浣溪沙》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初夏的美景,展现了苏轼的才华与对生活的热爱。开头两句“芍药樱花两斗新”,生动地表现出花的繁盛和生命的活力,仿佛在告诉读者,春夏交替之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接下来的“名园高会送芳辰”,则将场景引入一个更为具体的空间——名园中的聚会,突显了人们在美好时光中相聚的喜悦。诗中描绘的红玉与丹砂,既是对花卉美丽的赞美,也暗含了对女性的赞美,呈现出诗人对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情。

整首词通过描绘花卉与聚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这其中,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完美结合,形成一种和谐而生动的画面,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芍药樱花两斗新”:描绘春夏交替时节,花卉争相开放,生机盎然。
    • “名园高会送芳辰”:名园中佳人聚会,共享芳香美景,传达出社交的欢乐。
    • “洛阳初夏广陵春”:洛阳与广陵的春天相互辉映,展现了地域的美好。
    • “红玉半开菩萨面”:红玉花朵的半开状态,形容如菩萨般的温柔美丽。
    • “丹砂浓点柳枝唇”:浓艳的颜色比作柳树唇边的娇美,流露出生命的丰富与多彩。
    • “尊前还有个中人”:暗示聚会中还有美丽的女子,增添了人情味。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红玉半开菩萨面”使用比喻,将花与美人相提并论,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赞美自然与生活的美丽,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感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芍药、樱花:象征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 红玉、丹砂:代表美丽、华丽的事物,暗示珍贵与爱情。
    • 柳枝:象征柔美与生命的韧性。
    • 中人:代表美丽的女子,隐喻人际关系中的温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是描绘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人生感悟
    c) 爱情故事

  2. “红玉半开菩萨面”中的“菩萨”用来比喻什么?
    a) 花的颜色
    b) 女子的美丽
    c) 春天的气息

  3. 诗中提到的“名园”象征什么?
    a) 自然之美
    b) 人际关系
    c) 社交活动

答案

  1. a) 自然景色
  2. b) 女子的美丽
  3. c) 社交活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
  • 杜甫的《春望》:表达对春天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浣溪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之美,但苏轼更偏重于花卉的细腻描写,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
  • 杜甫的《春望》则通过战争背景展示春天的残酷,与苏轼的轻松愉悦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