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
时间: 2025-01-01 11:30: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
苏轼 〔宋代〕
暮归走马沙河塘,
炉烟袅袅十里香。
朝行曳杖青牛岭,
崖泉咽咽千山静。
君勿笑老僧,
耳聋唤不闻,
百年俱是可怜人。
明朝且复城中去,
白云却在题诗处。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骑马回家,经过沙河塘,
十里之外,炊烟袅袅,散发着香味。
早晨我拄着拐杖,走在青牛岭上,
山崖间泉水潺潺,千山都显得宁静。
你不要笑我这位老僧,
因为耳聋的我,喊叫也听不见,
百年间我们都是值得同情的人。
明天我还要回到城里去,
而白云却在我题诗的地方飘荡。
注释:
- 暮归: 傍晚回家。
- 走马: 骑马。
- 沙河塘: 指沙河边的塘。
- 炉烟: 炊烟,指做饭时冒出的烟。
- 曳杖: 拄着拐杖。
- 青牛岭: 地名,青牛岭上有个小寺。
- 崖泉: 崖边的泉水。
- 咽咽: 潺潺的水声。
- 君勿笑: 你不要笑。
- 耳聋: 听不见声音。
- 百年俱是: 意指时间久远,大家都是可怜人。
- 城中去: 返回城中。
- 白云: 白色的云彩。
典故解析:
“耳聋唤不闻”反映了诗人对人世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感慨,寓意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的缺失。“白云却在题诗处”则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象征着高洁的情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风格多样,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他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内心对人生的感悟愈加深刻。诗中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青牛岭的小寺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归来的情景。诗中以“炉烟袅袅十里香”开篇,展现出一种温馨宁静的乡村气息,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接着,诗人以“朝行曳杖青牛岭”表述自己早晨的行程,体现了老年人的悠闲与自在。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自然的静谧,也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平和。
“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一句,展现了诗人在世事纷扰中对自身境况的自嘲和无奈。耳聋的老僧,象征着对世俗喧嚣的超脱与不屑,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和人生的深刻理解。最后的“白云却在题诗处”,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永恒与瞬间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暮归走马沙河塘:描绘了傍晚骑马回家的场景。
- 炉烟袅袅十里香:形象地展现了远处炊烟升起的温暖气息。
- 朝行曳杖青牛岭:表现了诗人早晨的悠闲散步。
- 崖泉咽咽千山静:描绘了山中泉水潺潺,环境宁静的氛围。
- 君勿笑老僧,耳聋唤不闻:表达了对自身状态的自嘲。
- 百年俱是可怜人:强调了人们在时间面前的脆弱。
- 明朝且复城中去:表明了诗人明天还要回到繁华的城市。
- 白云却在题诗处:象征着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琐碎通过车马和炉烟描绘,隐喻生活的点滴。
- 拟人:泉水“咽咽”有声,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炉烟袅袅”与“崖泉咽咽”,形成优美的音韵。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炉烟: 代表家庭的温暖与归属感。
- 青牛岭: 象征着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 泉水: 代表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清澈。
- 白云: 象征自由与超脱,诗人的心境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炉烟”象征什么? A. 自然
B. 温暖的家庭
C. 喧嚣的城市
D. 旅途中的孤独 -
“耳聋唤不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热爱
B. 对自身状况的自嘲
C. 对他人的关心
D. 对自然的向往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思考与超脱
C. 乡村的美丽
D.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与王维的《鹿柴》都表现了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苏轼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