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远亭二首 其二》

时间: 2024-12-29 20:00:52

嘉峪分天堑,筹边陋昔人。

斯亭才结构,西旅即来宾。

庭杂乌孙坐,墀牵大宛驯。

与楼虽对峙,独喜靖胡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柔远亭二首 其二
作者: 沈青崖

嘉峪分天堑,筹边陋昔人。
斯亭才结构,西旅即来宾。
庭杂乌孙坐,墀牵大宛驯。
与楼虽对峙,独喜靖胡尘。

白话文翻译:

在嘉峪关,天堑把这里分隔,昔日的边疆人们在这里筹划。
这座亭子刚刚建成,西方的旅客们便纷纷前来做客。
庭院中乌孙族人聚集,门前牵着大宛马驯服而安静。
虽然与楼阁相对而立,我独自喜悦于这里的安宁,远离了胡人的纷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嘉峪: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是古代边防重镇。
  • 天堑: 指自然形成的阻隔,常用来形容险要地形。
  • 陋昔人: 形容当时边疆的人们,可能生活条件简陋。
  • 乌孙: 古代西域民族,常与汉朝往来。
  • 大宛: 古代中亚地区的名马,驰名于世。
  • 靖胡尘: 指镇压胡人的骚扰,保持安宁。

典故解析:

  • 嘉峪关: 作为明长城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象征着边疆的安全。
  • 乌孙大宛: 代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与马匹,象征着文化与经济的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青崖,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与改革交替的时期。其诗风多以边塞与山水为主题,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边疆问题突出,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象与人文交往,表达对和平安宁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嘉峪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象,展现了边疆的特殊魅力与历史背景。首句“嘉峪分天堑”以地图般的描写开篇,直接引入诗的主题,强调了地理上的阻隔与战略意义。同时,诗中提到的“西旅即来宾”,不仅表达了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也暗示着边疆作为交流的桥梁。乌孙族人与大宛马的出现,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边境的生活场景,增添了诗的厚度与层次。

最后两句“与楼虽对峙,独喜靖胡尘”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尽管周围环境复杂,诗人仍能在此地找到一丝安宁。这种情感的对比,深化了主题,传达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整体而言,诗作在抒情与叙事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展现了沈青崖对边疆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特的审美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嘉峪分天堑: 指嘉峪关地理位置的险要,暗示边疆的分隔。
  2. 筹边陋昔人: 过去的边境人们在此筹划生计,显示出生活的不易。
  3. 斯亭才结构: 新建的亭子,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 西旅即来宾: 外来的旅客,寓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 庭杂乌孙坐: 乌孙族人聚集,体现多民族的和谐共处。
  6. 墀牵大宛驯: 描绘了优雅的马匹,象征着力量与美。
  7. 与楼虽对峙: 亭子与楼阁对立,暗示了文化的碰撞。
  8. 独喜靖胡尘: 最后表明诗人对平静生活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 “天堑”喻指地理的障碍,增强了诗的深度。
  • 对仗: 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通过具体的地名、民族及自然景观构建丰富的意象。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边疆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展现了对和平安宁的向往,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嘉峪: 象征边疆的险要与历史。
  • 乌孙: 代表与汉朝有交往的民族,体现多元文化。
  • 大宛: 代表边疆的优势与财富,特别是骏马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嘉峪关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和平交流
    c) 自然风光

  2. 诗中提到的乌孙族人主要代表了什么? a) 边疆的生活
    b) 中原文化
    c) 战争的敌人

  3. 诗人最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安宁生活的珍视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和平交流
  2. a) 边疆的生活
  3. b) 对安宁生活的珍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柔远亭二首》在边塞题材上的表现,前者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孤独与自然的壮丽,而后者则聚焦于边疆的文化交流与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边塞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