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塞通西域,岩城接大荒。
一亭聊驻马,万里此离觞。
风劲草痕白,山寒日影黄。
征夫折鞭去,前路少垂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的边塞,连接着西域的道路,岩石城堡与广袤的荒野相接。一座亭子让旅人暂时停下马来,举杯畅饮,尽管相隔万里。风劲吹拂,草地留下了白色的痕迹,寒冷的山影在日光下显得有些泛黄。征夫们纷纷离去,前方的道路上几乎看不见垂杨树的影子。
注释:
- 古塞:指古代边塞,可能是指长安以外的地方。
- 西域:古代对今新疆及周边地区的称呼。
- 岩城:指由岩石构成的城池。
- 离觞:离开饮酒的杯子,表示离别。
- 风劲:风势强劲。
- 草痕白:草地上的痕迹,可能是被风吹拂或踏过留下的。
- 征夫:指出征的士兵或旅行者。
- 折鞭:比喻驱赶马匹,准备启程。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边疆的辽阔与孤寂,表现了征夫的离别与思乡之情。边塞诗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常常通过描绘边疆的严酷环境,表达士兵的孤独与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青崖,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边塞生活著称。
创作背景:在清代,边疆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沈青崖的这首诗可能是在边塞游历时所作,反映了当时士兵的生活状态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边境地区的壮丽与孤独。开头两句以“古塞”“岩城”设定了场景,呈现出一种苍凉的氛围。接下来的“亭聊驻马,万里此离觞”则将情感引入,强调了离别的苦涩。结尾几句通过对风、草、山影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自然环境的冷峻与征夫的孤独,暗示了他们在广袤荒原上的无奈与惆怅。这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象鲜明,情感深邃,展现了沈青崖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古塞通西域:描绘遥远的边疆与西域的联系,暗示历史的悠久与边境的开放。
- 岩城接大荒:指岩石筑成的城池与广阔荒野相连,营造一种空旷、孤寂的氛围。
- 一亭聊驻马:旅人在亭子稍作停留,表现出对征途的疲惫。
- 万里此离觞:表达离别时的无奈与伤感,酒杯象征着告别的仪式。
- 风劲草痕白:强风吹过,草地留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山寒日影黄:寒山在阳光下的阴影,增强了寒冷与孤独的感觉。
- 征夫折鞭去:征夫准备启程,象征着离开与新的开始。
- 前路少垂杨:前方缺少生机,暗示路途的艰难与孤独。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草痕白”来形容风的力量,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仗的美感,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山影与寒冷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在于离别与思乡,通过边塞的描写展现了士兵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人对家园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古塞:象征历史与边疆的辽阔。
- 亭:代表短暂的休息,象征旅行的暂时停顿。
- 草痕:象征生命的痕迹,代表生命的脆弱。
- 山寒:象征自然的严酷与生活的不易。
- 垂杨:通常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在此缺失,暗示了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古塞通西域”中的“古塞”指的是什么? A. 古代的城池
B. 古代的边塞
C. 古代的河流
D. 古代的山脉 -
“风劲草痕白”中的“草痕白”暗示了什么? A. 草地的繁茂
B. 风的强劲
C. 生命的脆弱
D. 天气的变化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离别与思乡
B. 自然与生命
C. 战争与和平
D. 风景与人文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沈青崖的边塞诗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有着相似的情感基调,前者侧重于离别与孤独,后者则强调壮丽的自然与历史的悠久。两首诗在意象上都有对边疆的描绘,但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沈青崖更显得沉郁而苍凉,而王之涣则更加壮丽与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