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远词二首
作者: 徐宝之
江头风雨多,蘼芜湿春香。
皎皎千里心,闺中春梦长。
晓城鼓声发,寄书问河阳。
君行紫骝老,君母白发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春雨绵绵的江边,思念远方的人。江边的风雨频繁,湿润的蘼芜散发着春天的香气。心中对远方的思念如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千里之外。在闺房中,春天的梦境似乎很漫长。在清晨的城市里,鼓声响起,我寄去书信询问河阳的情况。你骑着紫骝马远行,母亲却已白发苍苍。
注释:
- 江头:江边,指长江或其他大河的岸边。
- 蘼芜:一种植物,通常指的是春天的草木,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皎皎:形容明亮而清晰,常用来形容月光。
- 千里心:指思念之情,如同千里之外的心意。
- 闺中:指女子的闺房,代表着隐秘和私密的空间。
- 晓城:指清晨的城市,暗示新的一天的开始。
- 紫骝:一种马的颜色,紫色的骏马,象征着高贵与奔放。
- 君母:指对方的母亲,表达对亲人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宝之,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辞藻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蕴含深厚的人文情怀,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与政治变迁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象抒发对家人和友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远词二首》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抒情诗,诗人以江边的春雨作为背景,描绘了湿润的春草和心中绵延的思念。诗的开头描绘了自然景象,江水的波动和春草的芳香,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忧伤的氛围。接着,诗人用“皎皎千里心”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情感深厚而细腻。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通过对闺中长梦的描写,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晓城的鼓声和寄书的行为,体现了他与远方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两句中提到“君行紫骝老,君母白发黄”,用马的老去和母亲的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加深了诗中的忧伤情绪。
整首诗既有自然美的描绘,又蕴含了深厚的人情味,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切感悟。情景交融,意境悠远,使得这首诗在平凡中透出不平凡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头风雨多:江边的风雨频繁,营造出一种湿润的环境。
- 蘼芜湿春香:春天的草木因雨水而湿润,散发出香气,象征春天的生机。
- 皎皎千里心:明亮的思念之情,延伸到千里之外。
- 闺中春梦长:在闺房中,春天的梦境显得漫长,暗指思念的无尽。
- 晓城鼓声发:清晨的城市里,鼓声响起,象征新的一天的开始。
- 寄书问河阳:寄去书信询问远方的消息,表现对亲友的关心。
- 君行紫骝老:对方骑的马已经老去,暗示时间的流逝。
- 君母白发黄:对方的母亲已白发苍苍,表达对亲人年老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皎洁的光辉,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使情感更为鲜活。
- 对仗:如“君行紫骝老,君母白发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雨与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友的深切关怀与思念,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忧伤,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头:象征孤独与思念的起点。
- 风雨:象征生活中的波折与艰辛。
- 蘼芜: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春梦:梦境的隐喻,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鼓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皎皎千里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思念
- C. 悲伤
-
“君行紫骝老”中“紫骝”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一种马
- C. 一种花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思乡与牵挂
- C. 自然风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孤独与思念。
诗词对比:
- 比较徐宝之与李白两位诗人的作品,徐宝之的细腻情感与李白的豪放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徐诗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诗则更为奔放,表现出豪情与洒脱的特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