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景纯十四丈三绝》

时间: 2025-01-06 10:26:25

几年相约在林丘,眼见京江更阻游。

遗我珠玑何以报,恨无瑶玉与公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几年相约在林丘,
眼见京江更阻游。
遗我珠玑何以报,
恨无瑶玉与公舟。

白话文翻译:

这几年我们约定在林丘相聚,如今却发现京江变得更加阻碍出行。你赠予我的珍贵珠宝,我又该如何来回报你呢?我懊恼自己没有瑶玉,无法为你准备一只华丽的船只。

注释:

  • 林丘:指的是林丘这个地方,是诗人和友人相约的地点。
  • 京江:指的是京城的江河,象征着繁忙与阻碍。
  • 珠玑:珍贵的宝物,常用来指代美好的事物或情谊。
  • 瑶玉:比喻珍贵的美玉,这里用来表达对友人的感激和回报的无奈。
  • 公舟:指的是为朋友准备的船,象征着对友谊的重视和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在文学上,王安石以诗、文、词、赋等多方面的成就而著称,尤其在古诗方面颇有建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与友人相约游玩之后,表现了他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珍视与无奈。诗中提到的“京江”不仅是地理上的阻碍,也隐含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友谊的珍贵。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奉和景纯十四丈三绝》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无奈的诗。诗的开头提到“几年相约在林丘”,显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美好约定,这种情谊的珍贵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然而,接下来的“眼见京江更阻游”则突显了现实的阻碍,使得原本美好的约定变得无法实现。这种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

“遗我珠玑何以报”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愧疚与感激。他对友人所赠的珍贵之物感到无以回报,进一步渲染了情谊的厚重与自我情感的纠结。而“恨无瑶玉与公舟”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法提供同等回报的懊悔。这种自我反思和情感的深邃,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王安石高超的诗歌技巧与深厚的人文关怀。在他笔下,不仅有对友谊的珍惜,更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充分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年相约在林丘:回忆与友人相约的美好时光,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眼见京江更阻游:现实的阻碍让人感到无奈,京江成为了他们相聚的障碍。
  • 遗我珠玑何以报:表达了对友人馈赠的感激与回报的无力感。
  • 恨无瑶玉与公舟:诗人对自己缺乏回报能力的懊恼,体现了对友谊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珠玑”和“瑶玉”比喻友谊与珍贵,深化了诗的主题。
  • 感叹:通过“恨”字表现强烈的情感,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王安石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现实的感慨,表现了士人对情谊的执着与无奈,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丘:象征着友谊的聚集地,承载着美好的回忆。
  • 京江:代表着现实的阻碍与挑战。
  • 珠玑:象征着友人的馈赠与情谊的珍贵。
  • 瑶玉:象征着诗人对回报的渴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林丘”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一座山
    • B. 一条江
    • C. 一个约定的地点
    • D. 一个城市
  2. 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什么感情?

    • A. 愤怒
    • B. 愧疚与感激
    • C. 无所谓
    • D. 忘记
  3. 诗中提到的“京江”象征着什么?

    • A. 美丽的风景
    • B. 友谊
    • C. 现实的阻碍
    • D. 财富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同样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情感的深邃与复杂。王安石的诗更侧重于友谊的珍贵,而杜甫则更强调家庭的牵挂与情感的深度。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