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时间: 2025-01-07 23:14:05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意思解释

读史

原文展示: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获得功名利禄都是十分艰辛的,最终这些成就又要归于谁呢?当时的昏暗环境让人接受了错误的观念,而末世的风俗更加混乱,让人难以分辨真伪。传承下来的糟粕并非真正的美好,而那些精神和气韵是无法用丹青画出来的。渺小的我怎么能表达出高明贤人的意志呢?我只是守着那千秋的纸上尘埃而已。

注释:

字词注释:

  • 功名:功绩和名声,指官职和声誉。
  • 黮暗:昏暗,指社会动荡或环境不明。
  • 末俗:末世的风俗,指社会风气的混乱。
  • 糟粕:糟糠,指不好的东西。
  • 丹青:指绘画艺术。
  • 高贤意:指高尚贤者的思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功名和历史的苦辛,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奋斗与辛酸。王安石在诗中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时常与他的政治理念相结合,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真理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则天,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以其推行“新法”著称,致力于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他的诗词风格兼具古典与创新,常常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反映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 《读史》创作于王安石进行政治改革的时期,面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和功名的思考,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诗歌鉴赏:

《读史》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思辨的诗作,王安石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功名背后的艰辛与困惑。在诗的开头,作者直言功名的获得并非易事,这种艰辛的历程让人对最终的归宿产生了深刻的疑问。接着,王安石通过“黮暗”和“末俗”两组对比的意象,突显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与人们思想的迷失。他对历史的传承表示了怀疑,认为所流传下来的多是糟粕,而真正的精神却无法被传达。最后,王安石以自谦的口吻,质疑自己的能力,表明自己对高人思想的敬仰与无力感。整首诗透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反思,体现了王安石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古功名亦苦辛:自古以来,获得功名利禄都是艰辛的。
  2. 行藏终欲付何人:最终这些成就又要归于谁呢?
  3. 当时黮暗犹承误:当时的昏暗环境让人接受了错误的观念。
  4. 末俗纷纭更乱真:末世的风俗更加混乱,让人难以分辨真伪。
  5. 糟粕所传非粹美:传承下来的糟粕并非真正的美好。
  6. 丹青难写是精神:那些精神和气韵是无法用丹青画出来的。
  7. 区区岂尽高贤意:渺小的我怎么能表达出高明贤人的意志呢?
  8. 独守千秋纸上尘:我只是守着那千秋的纸上尘埃而已。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功名”与“苦辛”的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比喻:如“千秋纸上尘”,比喻历史的无奈与虚无。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功名背后的艰辛和对文化传承的忧虑,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对真正精神的渴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功名:象征世俗成就与地位。
  • 黮暗:象征社会的混乱和无知。
  • 糟粕:象征错误的观念与文化的堕落。
  • 丹青:象征艺术与精神的传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功名”主要指什么? A. 财富
    B. 官职和声誉
    C. 学问

  2. “黮暗”在诗中主要指什么? A. 明亮的环境
    B. 社会的混乱
    C. 个人的烦恼

  3. 诗中“丹青难写是精神”意指什么? A. 画画很难
    B. 精神和气韵无法用画作表达
    C. 历史难以传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读史》与杜甫的《登高》都有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王安石更关注于功名与文化的传承,而杜甫则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均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深思。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