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秋意)》
时间: 2025-01-06 05:50: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凰台上忆吹箫(秋意)》
作者: 吴元可 〔宋代〕
更不成愁,何曾是醉,豆花雨后轻阴。
似此心情自可,多了闲吟。
秋在西楼西畔,秋较浅不似情深。
夜来月,为谁瘦小,尘镜羞临。
弹筝,旧家伴侣,记雁啼秋水,下指成音。
听未稳当时自误,又况如今。
那是柔肠易断,人间事独此难禁。
雕笼近,数声别似春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与思绪。
我再也无法产生愁苦,何曾醉过,只有那雨后的豆花在轻阴中摇曳。
这样的心情自会让人吟唱,因而多了几分悠闲。
秋天在西楼的西边,显得不那么深沉,似乎没有情感的厚重。
夜晚的月亮,为谁而显得瘦小,尘封的镜子也羞于面对。
弹奏古筝,昔日的伴侣,记得雁鸣在秋水上,指尖轻触成音。
在未曾稳定的时刻自我误解,更何况如今的时光。
那是柔肠易断的人间情事,独有此事难以禁绝。
雕笼近旁,几声别去的鸣叫,仿佛春天的鸟儿。
注释:
- 豆花雨: 指雨后豆花盛开的景象,象征着清新与柔美。
- 轻阴: 指轻柔的阴云,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西楼: 指面朝西方的楼阁,暗示诗人在此处沉思。
- 尘镜: 比喻世俗的事物,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与羞愧。
- 雕笼: 比喻被困的状态,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元可,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间情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凤凰台上忆吹箫(秋意)》创作于秋季,诗人借助秋天的景色抒发个人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的回忆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开篇“更不成愁,何曾是醉”,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释然,似乎诗人已从愁苦中解脱出来。然而,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却又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尤其是与秋天相关的种种回忆。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更为深刻。
“夜来月,为谁瘦小,尘镜羞临”,诗人在夜晚的月光下,感受到自己的孤独与无奈,月亮的瘦小似乎映射着自己的心境。而“弹筝,旧家伴侣”,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怀旧情绪,古筝的音色伴随着秋水的雁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更不成愁: 表达一种释然的心境。
- 何曾是醉: 反问自己是否真的醉过,暗示内心的清醒。
- 豆花雨后轻阴: 描绘雨后清新的景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似此心情自可,多了闲吟: 表达在这种心情下,诗人自然而然地吟唱。
- 秋在西楼西畔: 说明诗人所处的环境,增添了秋意的氛围。
- 夜来月,为谁瘦小,尘镜羞临: 反映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 弹筝,旧家伴侣: 追忆与古筝的陪伴,表现怀旧情感。
- 那是柔肠易断,人间事独此难禁: 感叹人间情事的脆弱与无奈。
- 雕笼近: 比喻被困的状态,暗示对自由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雕笼”比喻被困的心境。
- 拟人: “夜来月,为谁瘦小”赋予了月亮人的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修辞,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秋天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情感的感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豆花: 象征柔美与清新。
- 秋水: 代表秋天的宁静与深邃。
- 古筝: 代表怀旧与艺术的陪伴。
- 月亮: 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的心境在开头是怎样的? A. 愁苦
B. 释然
C. 痛苦
D. 开心 -
诗中提到的“雕笼”象征什么? A. 自由
B. 被困
C. 美丽
D. 亲情 -
“夜来月,为谁瘦小”中“瘦小”指的是什么? A. 月亮的形状
B. 诗人的心情
C. 人际关系
D. 秋天的景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吴元可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显得更加豪放与洒脱。两者都在月光下表达孤独和思考,但风格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选读》
以上内容深入解析了吴元可的《凤凰台上忆吹箫(秋意)》,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