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
时间: 2025-01-06 05:36: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凤凰台上忆吹箫
作者: 高士奇 〔清代〕
翠馆停歌,红楼罢舞,一时灯火都收。
又鹅黄著柳,鸭绿回洲。
料峭晓寒初破,无限事勾引心头。
添憔瘦,半缘多病,半为多愁。
悠悠。春光媚也,纵扑蝶探花,何地嬉游。
念赤栏桥下,锦缆维舟。
当日管弦觞咏,亲曾见醉里温柔。
系人处,浅嗔微笑,万种风流。
白话文翻译:
在翠绿的楼阁里歌声停息,红色的楼台上舞蹈结束,灯火此刻也都熄灭了。
又见那鹅黄的柳条,鸭绿的洲边。
微寒的晨曦刚刚破晓,无限的往事勾引着心头的思绪。
我日渐憔悴,部分是因多病,部分是因多愁。
悠悠,春光如此美丽,纵然扑蝶探花,何处可让人嬉游。
想念那赤栏桥下,缆船维舟的情景。
当日的管弦乐声和酒杯歌唱,曾见你在醉意中展现的温柔。
在那系舟的地方,你浅浅的嗔笑,万种风流尽在其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馆: 形容楼阁的颜色,翠色即青绿色。
- 红楼: 指红色的楼阁,常用来形容歌舞之地。
- 鹅黄: 形容柳树的嫩芽颜色,像鹅的颜色。
- 鸭绿: 形容水面、洲边的颜色,鸭子绿色。
- 料峭: 形容微寒的样子。
- 憔瘦: 形容因忧愁或病痛而消瘦。
- 悠悠: 表达一种悠长、缥缈的感觉。
典故解析:
- 赤栏桥: 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桥,象征着过去的美好时光以及与恋人相聚的场景。
- 管弦觞咏: 指欢快的音乐和饮酒作乐的场景,展示了往日的繁华和欢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士奇(约1686年-1730年),字子云,号白云,清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婉约,常以抒怀为主,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感情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往日快乐时光的追忆,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与美好瞬间的感慨。
诗歌鉴赏:
《凤凰台上忆吹箫》是一首表达怀旧情感的诗作,诗人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日的美景,同时又将个人的忧愁与思念交织其中。诗的开篇用“翠馆停歌,红楼罢舞”引入,展现出一幅繁华落尽的场景,灯火阑珊,仿佛在告别一段美好的时光。接着,诗人通过“鹅黄著柳,鸭绿回洲”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盎然,但在这美景之中,却夹杂着“料峭晓寒”的微凉,暗示着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诗中“添憔瘦,半缘多病,半为多愁”一语,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因病痛与情感所带来的内心煎熬。接下来的“悠悠。春光媚也”,则是对春光的赞美,却又显得无奈,无法忘却过往的欢乐。诗人怀念“赤栏桥下”的往昔,想起与友人共饮的温柔时光,心中难免生出惆怅。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超然的艺术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馆停歌,红楼罢舞: 描述过去的欢乐场景,如今已然平静。
- 一时灯火都收: 突显夜晚的寂静,繁华已去。
- 又鹅黄著柳,鸭绿回洲: 通过颜色描绘春天的景象,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 料峭晓寒初破: 表达清晨的寒意,象征着内心的孤寂。
- 无限事勾引心头: 过去的种种回忆不断涌现,令人思绪万千。
- 添憔瘦,半缘多病,半为多愁: 自我反思,感叹因病与愁绪而日渐消瘦。
- 悠悠。春光媚也: 对春天的美丽感叹,然而却又难以忘怀过往。
- 纵扑蝶探花,何地嬉游: 生活的美好与乐趣在何处呢?
- 念赤栏桥下,锦缆维舟: 回忆与友人相聚的快乐时光。
- 当日管弦觞咏,亲曾见醉里温柔: 记忆中的欢聚时刻,令人怀念。
- 系人处,浅嗔微笑: 细腻的情感描写,刻画出深厚的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 “鹅黄著柳,鸭绿回洲”使用色彩比喻,生动形象。
- 拟人: “春光媚也”,赋予春光以情感,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对春景的描绘,结合个人的病痛与愁苦,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人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一种伤感而又美好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馆: 代表繁华与美好。
- 红楼: 象征往日的欢乐与热闹。
- 鹅黄、鸭绿: 春天的生机,象征青春的美好。
- 赤栏桥: 代表过往的美好回忆。
- 管弦、觞咏: 象征欢聚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翠馆”主要指什么?
- A. 绿色的楼阁
- B. 书房
- C. 田园
- D. 亭子
-
“添憔瘦,半缘多病,半为多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怀念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赤栏桥”象征什么意思?
- A. 城市
- B. 友谊与美好回忆
- C. 自然景观
- D. 战争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温庭筠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高士奇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都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家国的忧虑,而高士奇则在怀念中夹杂了个人的愁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