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

时间: 2025-01-19 19:06:09

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

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山东去不通州,万壑千岩隘上游。应会逐臣西望意,故教溪水只西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玉山向东延伸而不通往州城,万壑千岩在上游形成险峻的景象。诗人联想到那些被逐出朝廷的人,他们向西眺望故国,因此溪水也被引导着向西流去。

注释:

  • 玉山:指的是玉山东南,地名,象征高耸的山脉。
  • 通州:古代地名,指的是交通便利的地方。
  • 万壑千岩:形容山势险峻,沟壑纵横。
  • 逐臣:被朝廷罢免或驱逐的官员。
  • 西望意:向西边眺望的情感,寓意对故土的思念。
  • 溪水只西流:意指溪水只朝西流去,暗含对逐臣的同情与共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0年-1120年),字允和,号阮亭,南宋时期诗人、词人。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诗词及散文,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之际,许多官员因朝政失势而被逐,诗人以水流的形式表达了对那些失意者的同情与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事的紧密联系。开头的“玉山东去不通州”即刻引导读者进入一幅山水画卷,山的高耸和险峻仿佛在映衬着那些被迫离开故土的逐臣心中的无奈与哀伤。接下来的“万壑千岩隘上游”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险峻的情感,给人一种压迫感,象征着人生的艰难险阻。最后两句中,诗人巧妙地将溪水的流向与逐臣的思乡之情联系起来,表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共鸣。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情结合的手法,不仅使诗歌富有画面感,更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刻,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山东去不通州:描述玉山的方位,暗示着地理的阻隔,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2. 万壑千岩隘上游:描绘了崎岖的山川,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困境。
  3. 应会逐臣西望意:引入逐臣的情感,强调他们对故乡的思念。
  4. 故教溪水只西流:将溪水流向与逐臣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对他们命运的同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水的流向与逐臣的思乡情感联系,形成深刻的隐喻。
  • 对仗:诗中“万壑千岩”与“应会逐臣”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山水自然景观与逐臣的遭遇,表达了对被逐者的同情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山:象征高洁与理想。
  • 溪水:流动不息,象征时间与人生的无奈。
  • 逐臣:象征失意与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玉山东去”的意思是?

    • A. 指向东边
    • B. 高耸的山脉
    • C. 一条溪流
    • D. 交通便利的地方
  2. “万壑千岩”主要描述了什么?

    • A. 水流的方向
    • B. 山的险峻
    • C. 人的思乡情
    • D. 风景的美丽
  3. 诗中提到的“逐臣”指的是?

    • A. 受到赞赏的官员
    • B. 被驱逐的官员
    • C. 新任的官员
    • D. 农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同样描绘自然与人事关系的诗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情感表达上更偏向于宁静与隐逸,而晁补之则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同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晁补之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