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日夜直》

时间: 2025-01-01 13:47:07

翻从官宿得闲时,仙掖深深昼掩帷。

静向古人书易入,寒偏今日酒堪持。

浓饘说献宫中佛,晴雪看分禁里墀。

日暮武英门外望,并阑冰合柳枯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腊八日夜直
曾国藩

翻从官宿得闲时,
仙掖深深昼掩帷。
静向古人书易入,
寒偏今日酒堪持。
浓饘说献宫中佛,
晴雪看分禁里墀。
日暮武英门外望,
并阑冰合柳枯垂。

白话文翻译:

在官邸中得闲时,
深处仙境的帷幕遮住了阳光。
静静地翻阅古人的书籍,
今日寒冷,酒正好能喝。
浓稠的粥被说成是献给宫中佛像的,
晴天的雪在禁苑中分散着。
黄昏时在武英门外远望,
冰霜合拢,柳树枯枝垂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翻阅。
  • 官宿:官员的宿舍或居所。
  • 仙掖:仙境或深邃的地方。
  • 昼掩帷:白天用帷幕遮住阳光。
  • 静向:安静地朝向。
  • 古人:古代的贤人或先哲。
  • 浓饘:浓稠的粥。
  • 宫中佛:宫中供奉的佛像。
  • 晴雪:晴天中的雪。
  • 禁里:宫禁之内。
  • 武英门:清代紫禁城的一座门。

典故解析

  • “仙掖”与“古人书”暗示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向往与沉迷,体现了儒家对古代圣贤的崇敬。
  • “浓饘说献宫中佛”可见古代祭祀文化的影响,强调了对宗教和传统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而闻名。他主张儒家思想,重视道德修身,作品多关注家国情怀和个人修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腊八节,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官邸的闲暇时光,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腊八节的习俗和寒冬的意境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曾国藩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悠闲的官邸生活,表现出他在繁忙公务中难得的放松时刻。“仙掖深深昼掩帷”不仅是对环境的描写,更是心境的折射,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接下来的“静向古人书易入”,表达了对古典文化的渴望,诗人似乎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了慰藉。

“寒偏今日酒堪持”则在寒冷的冬季里,酒成为了联结诗人与自然的媒介,体现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随后的“浓饘说献宫中佛”,将饮食与宗教结合,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神灵的敬仰。最后四句通过“日暮”与“冰合柳枯”的意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对传统文化的再思考,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士人的深邃思考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翻从官宿得闲时:在官邸中得到了闲暇。
  2. 仙掖深深昼掩帷:幽静的环境中,白天的阳光被帷幕遮挡。
  3. 静向古人书易入:安静地翻阅古人的书籍,容易进入情境。
  4. 寒偏今日酒堪持:今天寒冷,酒正好可以持久品味。
  5. 浓饘说献宫中佛:浓稠的粥说是献给宫中佛像的。
  6. 晴雪看分禁里墀:晴天雪花在禁苑中分散。
  7. 日暮武英门外望:黄昏时在武英门外眺望。
  8. 并阑冰合柳枯垂:冰霜合拢,柳树的枯枝垂下。

修辞手法

  • 隐喻:如“仙掖”暗示精神的高洁与追求。
  • 对仗:如“日暮”与“寒偏”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如“冰合柳枯”,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在寒冷冬日中的一丝温暖与宁静的反思。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流露,诗人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掖: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境界。
  • 古人书:代表了历史智慧与文化积淀。
  • :象征着困境与内心的沉静。
  • :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人际交往。
  • 浓饘:代表着传统文化与祭祀仪式。
  • 晴雪:象征着纯洁与美好的瞬间。
  • :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仙掖”指的是: A. 仙境
    B. 官邸
    C. 山林
    D. 宫殿

  2. “日暮武英门外望”意指: A. 诗人在黄昏时分眺望
    B. 诗人在白天游玩
    C. 诗人在夜晚思念
    D. 诗人在雨中漫步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曾国藩的《腊八日夜直》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饮酒的描写,但曾国藩更注重内心的沉静与文化的积淀,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放与洒脱。两者在风格与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性特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人全集》
  2. 《曾国藩文集》
  3. 《古诗词鉴赏辞典》
  4.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