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四首》
时间: 2025-01-19 19:57: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失题四首
——曾国藩
金堤旧溃高家堰,
复道今年盛昔年。
自古尘沙同浩劫,
斯民涂炭岂前缘?
沉江欲祷王尊壁,
击揖谁挥祖逖鞭?
大厦正须梁栋拄,
先生何事赋归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故乡河堤决口的忧虑,和对民生困境的关心。诗人提到高家堰的老堤在今年再次溃决,与去年相比情况更加严重。自古以来,天灾人祸并不罕见,民众的生活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想要在沉江之际祈求神灵的庇佑,却不知道谁会像祖逖那样奋发有为。大厦的稳固需要梁栋的支撑,那么,身为老师的您为何要赋闲在家、归隐田园呢?
注释
- 金堤:指河堤,金堤为高家堰的旧称。
- 复道:重修的道路。
- 尘沙:指泥沙,形容自然灾害带来的浩劫。
- 涂炭:形容人民生活艰难,处于苦难之中。
- 王尊壁:可能指的是某个神灵的庙宇。
- 祖逖:历史人物,因其奋发有为而被后人推崇。
- 大厦:比喻国家或社会的根基,梁栋则是支撑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国藩(1811-1872),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其治国理政的才能闻名。他在湘军的建立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曾国藩的诗词风格严谨而深沉,常表达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
创作背景
《失题四首》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家乡及国家的忧虑。诗中提到的自然灾害与民生困境,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与忧虑。开篇以金堤溃堤为引,勾勒出一幅惨痛的灾后景象,紧接着通过“自古尘沙同浩劫”的叹息,展现出历史的循环与无情。曾国藩在诗中不仅表露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也隐含了对当权者的不满,呼唤更为负责的治理。
后半部分的“沉江欲祷王尊壁”则显现了诗人对神灵的渴求,反映了在无力改变现状时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同时,提及祖逖的历史典故,既是对勇敢精神的推崇,也暗示了当代士人的责任与担当。最后一句“先生何事赋归田?”直指士人应当投身于国家建设,而非隐于田园,表达了强烈的使命感。
整首诗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展现出曾国藩作为一个士人的责任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值得后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堤旧溃高家堰:指的是高家堰的堤坝曾经决口,现在又再次溃决,暗示自然灾害的频繁。
- 复道今年盛昔年:今年的灾情比往年更加严重,感叹民生艰辛。
- 自古尘沙同浩劫:历史上自然灾害与民众的苦难常常交织在一起。
- 斯民涂炭岂前缘:这些苦难与过去的缘由无关,而是当今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
- 沉江欲祷王尊壁:希望在灾难中祈求神灵的庇护。
- 击揖谁挥祖逖鞭:怀念历史上那些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人。
- 大厦正须梁栋拄:国家的根基需要有力的支撑。
- 先生何事赋归田:质问有能力的人为何选择隐退,而不为国家出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修辞,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将国家比作“大厦”,强调支撑的重要性。
- 典故:引用祖逖的事迹,激励士人关注国家命运。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曾国藩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怀,强调士人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堤:象征家乡与家园的安全。
- 尘沙:代表自然灾害与历史的沉重。
- 王尊壁:象征信仰与希望。
- 祖逖:代表历史上勇敢担当的士人精神。
- 大厦:象征国家的根基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家堰”是指什么?
- A. 一处名胜
- B. 河堤
- C. 庙宇
-
诗人用“祖逖”来激励谁?
- A. 自己
- B. 当权者
- C. 士人
-
“大厦正须梁栋拄”中“大厦”比喻什么?
- A. 个人的事业
- B. 国家或社会
- C. 自然环境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但更多地着眼于战争带来的破坏。
- 陶渊明《归园田居》:则强调个人归隐田园的理想,反映出对世事的逃避与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曾国藩集》
- 《清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