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前题》
时间: 2025-01-04 07:21: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忧深如病,万千愁欲说伤心还歇。
是岁三春挨过了,怎使重挨夏月。
将近初秋,归鞭未整,酷日同心热。
啼痕新旧,积来犹胜鹃血。
千里有限关河,无穷荆棘,鱼雁难飞越。
异日相逢须记取,今后再休轻别。
魂梦堪怜,朝朝暮暮,不解辞登涉。
他时归去,定教真个欢悦。
白话文翻译:
忧愁深如病,心中的万千愁苦想要倾诉却又难以言表。今年的春天已经过去,怎能忍受再次度过漫长的夏天。初秋将至,归家的鞭子还未整理,酷热的阳光令人窒息。泪痕交织,新旧交替,积聚的悲伤犹胜于杜鹃的血泪。纵使千里有河关,荆棘丛生,鱼雁也难以飞越。日后相逢时一定要铭记,今后再也不要轻言别离。魂梦令人怜惜,朝朝暮暮,无法辞别。将来归去时,一定要真心欢悦。
注释:
- 忧深如病:忧愁如同病痛一样深重。
- 万千愁欲说:千千万万的愁苦想要倾诉。
- 重挨夏月:再次经历漫长的夏天。
- 归鞭未整:回家的行李还没有整理好。
- 啼痕新旧,积来犹胜鹃血:泪痕新旧交替,积聚的悲伤比杜鹃的血泪更为沉重。
- 千里有限关河:千里之遥,有河流和关隘的阻隔。
- 无穷荆棘:荆棘丛生,无穷无尽的障碍。
- 魂梦堪怜:灵魂和梦境令人怜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如兰(畹仙)是清代著名女诗人,其诗词风格清新细腻,情感真挚,擅长抒情,常以女性的视角表达对生活、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在经历了春天的离愁别绪后,对炎热夏季的无奈与对未来重聚的期盼,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情感挣扎。
诗歌鉴赏:
《大江东去 前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悟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望。诗中开篇以“忧深如病”引入,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忧伤与无奈,接着提到春天的流逝与夏天的煎熬,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未来相逢的希望,强调了对彼此情感的珍视与不舍。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节令的感悟,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那种对于离别的苦痛与对重逢的期盼交织的复杂心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忧深如病,万千愁欲说伤心还歇:开头直接进入主题,忧愁如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
- 是岁三春挨过了,怎使重挨夏月:时间的流逝使得离愁更加显得漫长,春天的结束让诗人感到无奈。
- 将近初秋,归鞭未整,酷日同心热:描绘了夏末秋初的季节交替,暗示归家的心情却被现实的炎热所困扰。
- 啼痕新旧,积来犹胜鹃血:泪痕的交替,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积郁愁苦。
- 千里有限关河,无穷荆棘,鱼雁难飞越:对障碍的描述,表达了相聚的困难。
- 异日相逢须记取,今后再休轻别:强调未来相聚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
- 魂梦堪怜,朝朝暮暮,不解辞登涉:描述了日复一日的思念,无法释怀的心情。
- 他时归去,定教真个欢悦:展望未来归来的喜悦,希望能够真正开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忧愁比作病痛,生动形象地表达心情。
- 对仗:如“新旧”“悲伤”“欢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离愁别恨与重聚的希望展开,表现了对情感的珍惜与忧虑,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暗示过去美好的时光。
- 夏:代表煎熬与苦闷,反映情感的纠结与无奈。
- 秋:承载着希望的重聚,象征转机与改变。
- 鱼雁:象征远方的亲人,寄托着思念与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忧深如病”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忧愁
- C. 愤怒
-
诗人在诗中提到“千里有限关河,无穷荆棘”是想表达什么?
- A. 路途遥远,重聚困难
- B. 自然景色
- C. 生活的美好
-
“异日相逢须记取,今后再休轻别”主要强调了什么?
- A. 离别的痛苦
- B. 相聚的重要性
- C. 生活的琐碎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董如兰的诗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洒脱。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离愁,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与祝福,而董如兰的作品则偏重于对离别痛苦的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 相关书籍:《清代诗人传》《古典诗词鉴赏》
- 文章:《董如兰的诗歌艺术研究》《清代女诗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