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废寺》
时间: 2025-01-07 20:32: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香子·废寺
作者: 曾廉 〔清代〕
行过翠微,大众歔欷。
说如来久闭金扉。
水精域里,无限凄其。
看粪著头,雨注面,草齐眉。
悟到三生,旧果依稀。
护法人不彻元微。
若除魔道,重证禅机。
只贝叶经,伊蒲馔,水田衣。
白话文翻译:
在翠微山上漫步,众人都在叹息。
有人说释迦如来已经封闭了金色的大门很久了。
在水晶般的境界中,令人无尽感到凄凉。
看那粪土落在头上,雨水打在脸上,草木长得齐眉。
领悟到这三生的轮回,旧日的果实依然模糊可见。
护法的僧人却无法彻悟那深邃的真理。
如果能除去魔障,重新证悟禅机。
只需贝叶经、蒲团、和水田的衣物。
注释:
- 翠微:指翠绿的山峦,常用来形容自然的美景。
- 歔欷:叹息、哀叹的声音。
- 如来:佛教中释迦牟尼佛的称号,意为“如实而来”。
- 水精域:比喻清澈、明净的境地,可能指理想的修道环境。
- 三生:佛教中关于轮回的概念,指前生、今生和来生。
- 护法人:指佛教中负责守护法门的僧侣。
- 贝叶经:古代佛教经典的载体,通常是用贝壳叶子制成的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廉,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从其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厚的佛教修养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佛教文化受到一定冲击。诗人通过描绘废寺的景象,表达了对佛教衰落的惋惜与对真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行香子·废寺》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一处荒废的寺庙,表达了对佛教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感悟。诗的开头,翠微山的景色与众人的叹息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暗示着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宁静。随后的几句,诗人提到“如来久闭金扉”,这不仅是对佛教的反思,也暗示了人们内心信仰的缺失。
“水精域里,无限凄其”,描绘了一个理想而又凄凉的境地,水晶般的明净与凄凉交织,显示出人们对美好境界的渴望,却又夹杂着失落感。后半部分,诗人提到“悟到三生,旧果依稀”,表达了对轮回与因果的体悟,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超脱世俗。
整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词的韵律,音调婉转,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理,曾廉引导读者在对废寺的感慨中,反思人生的意义与信仰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过翠微,大众歔欷:描写在美丽的翠微山上,行人们因废寺而叹息。
- 说如来久闭金扉:众人传言佛教的真理似乎被封闭。
- 水精域里,无限凄其:在理想境界中,却感到无尽的凄凉。
- 看粪著头,雨注面,草齐眉:生活的艰辛显现,诗人用形象的比喻表达困境。
- 悟到三生,旧果依稀:领悟到轮回的真理,旧有的因果关系依然模糊。
- 护法人不彻元微:护法者无法深刻领悟到核心真理。
- 若除魔道,重证禅机:若能去除障碍,便能重新证悟。
- 只贝叶经,伊蒲馔,水田衣:回归简单的修行生活,强调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精域”比喻理想的修道境界。
- 对仗:如“护法人不彻元微”,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本诗探讨了信仰与现实的矛盾,表现了对佛教衰落的惋惜,同时呼唤内心的归宿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翠微:象征自然与和谐。
- 金扉:代表佛教的真理与信仰。
- 水精域:理想境界,清澈而又遥不可及。
- 草齐眉:生活的艰辛与困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如来”指的是谁?
- A. 释迦牟尼
- B. 道教神仙
- C. 道德经的作者
-
“水精域”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的修道境界
- C. 物质财富
-
诗人对废寺的感慨主要是因为:
- A. 佛教的衰落
- B. 自然的美丽
- C. 社会的动荡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勃:同样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感慨历史,反思人生。
诗词对比:
- 曾廉的《行香子·废寺》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倾向于佛教哲理,而后者则是对孤独与自由的探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佛教哲理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