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九日同贲黄理田公燮登慈仁寺内毗卢阁分赋登高二韵录一》
时间: 2025-01-04 13:46: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围铃铎响刁骚,一线穿云缔搆牢。
且以登楼当戏马,何妨啜茗代持螯。
天连赵魏晴俱出,松历金元腊更高。
目断昆明池畔将,何时归镫压靴刀。
白话文翻译:
四周的铃铎声响起,像是喧闹的争吵;一条线穿过云层,紧紧相连。
不如在楼上看马戏,喝茶代替钓螃蟹的乐趣。
天边与赵国、魏国的晴天相连,松树在金秋腊月更加高大。
目光遥望昆明池边,何时才能归来,压着靴子、带着刀。
注释:
- 刁骚:形容声音刺耳而喧闹。
- 缔搆:建立、缔造。
- 戏马:马戏表演。
- 啜茗:喝茶。
- 镫:灯具。
- 靴刀:指旅行或出游时的装备。
典故解析:
- 赵魏:指历史上的赵国和魏国,诗中提到的两国象征着晴天的壮丽景色。
- 昆明池:古代著名水池,象征着归宿与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清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擅长诗词,尤其是骈文,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九月十九日,正值秋季,诗人登上慈仁寺内的毗卢阁,借此登高赋诗,表达对自然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开头以“铃铎声”引入,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接着,诗人通过“且以登楼当戏马”表达了一种悠闲的态度,似乎在说,不必追求过于复杂的娱乐,喝茶也能带来乐趣。诗中对天与松的描写,增强了秋季的意境,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身心愉悦。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回望昆明池,流露出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渴望,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与丰富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围铃铎响刁骚:四周的铃声吵闹,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氛围。
- 一线穿云缔搆牢:描绘了天际的美景,象征着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 且以登楼当戏马: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悠闲态度,认为简单的乐趣也值得珍惜。
- 何妨啜茗代持螯:强调了诗人对生活中小确幸的欣赏。
- 天连赵魏晴俱出:描绘了自然的壮丽,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松历金元腊更高:松树在秋冬季节更加挺拔,象征着生命的坚韧。
- 目断昆明池畔将:诗人向往昆明池,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
- 何时归镫压靴刀: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归属感与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连赵魏”,比喻晴天的美好。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与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故乡的思念,是一首充满情感的登高抒怀之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铃铎:象征喧闹与热闹。
- 云:象征着自由与遥远。
- 茶:代表着闲适与淡雅。
- 昆明池:象征着归宿与思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铃铎”主要传达了怎样的氛围? A. 安静
B. 喧闹
C. 悲伤
D. 喜悦 -
“天连赵魏晴俱出”中的“赵魏”指代的是?
A. 二个国家
B. 二个城市
C. 二个民族
D. 二个山脉 -
诗人通过“昆明池”表达了对什么的思念?
A. 自然
B. 朋友
C. 故乡
D. 生活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登高》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陈维崧的这首诗在表现个人情感方面更为细腻,李白则更侧重于气势与豪情。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手册》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