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桥跨空水弥漫,
北望吞天去无岸。
洞庭自涌东西山,
惊涛忽起行人断。
禹功千年在坤舆,
东南大浸惟五湖。
如何寇来不少限,
铁马万骑翻长驱。
白话文翻译:
长桥横跨在辽阔的水面上,
向北望去,水天一色,无边无际。
洞庭湖的水涌动,将东西两山拥抱,
惊涛骇浪突然袭来,行人无法通行。
大禹治水的功绩已经传承千年,
东南一带的洪水,只剩下五湖在承受。
为什么敌人来袭却没有任何限制,
铁骑万千,气势如虹,勇往直前。
注释:
- 长桥:指跨越水面的桥,象征连接与沟通。
- 吞天:形容水面辽阔,仿佛要吞没天空。
- 洞庭:指洞庭湖,古代著名的湖泊。
- 惊涛:激烈的波涛,表现自然的力量。
- 禹功:指大禹治水的功绩,借此说明治理水患的历史。
- 东南大浸:指东南地区的洪水泛滥。
- 寇:指敌人或侵略者。
- 铁马:指骑兵,形象地表现出军事力量。
典故解析:
- 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英雄,传说他通过疏导河流而非堵塞的方式成功治理了洪水,象征着智慧和努力的结合。
- 五湖:指的是中国东南部的五大湖泊,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广袤的水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年-1148年),字季良,号惭愧居士,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一生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对社会变迁有深刻的感受,作品多反映国家命运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长桥》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外敌侵扰。诗人通过描绘长桥和水面,表现了对沧海桑田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歌鉴赏:
《长桥》通过长桥的意象,展现了广阔的水面和波涛汹涌的景象,给人一种浩瀚无垠的感受。诗人以“长桥跨空水弥漫”作为开篇,描绘出一幅壮阔的自然图景,随后引出北望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接下来的“洞庭自涌东西山”,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事相结合,水的涌动象征着不安定的局势。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大禹治水的千年功绩,隐喻着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无奈。最后几句更是揭示了敌人来袭的紧迫感,表现出对国家危机的深刻反思与忧虑。整体而言,诗中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的结合,既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视野,又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桥跨空水弥漫:描绘出一座长桥横跨在宽阔的水面上,给人一种辽阔的视觉感受。
- 北望吞天去无岸:向北望去,水面与天空融为一体,似乎没有尽头,表现了自然的浩瀚与人心的渺小。
- 洞庭自涌东西山:洞庭湖的水涌动,象征着自古以来的自然变迁。
- 惊涛忽起行人断:突如其来的波涛使得行人无法通行,暗示了社会动荡与不安。
- 禹功千年在坤舆:提及大禹治水,表明历史的治水功绩依然影响着现代。
- 东南大浸惟五湖:东南地区的洪水泛滥,反映了当时的水患。
- 如何寇来不少限:表达了对敌人入侵的无奈与愤怒。
- 铁马万骑翻长驱:描绘了敌军的气势如虹,表现出战争的紧迫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吞天”,用夸张的手法强调水的广阔。
- 对仗:如“东西山”与“北望吞天”,体现了诗的对称美。
- 拟人:如“惊涛忽起”,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特性,增强了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深思,展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桥:象征连接与沟通,反映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 水: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表现了历史的无情。
- 敌人:象征外来侵略,反映国家的危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桥”象征什么?
- A. 连接与沟通
- B. 隔绝与分离
- C. 不安与动荡
-
诗中提到的大禹治水,传达了什么样的意义?
- A. 对历史的尊重
- B. 对自然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希望
-
诗歌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轻松愉快
- B. 忧虑与思考
- C. 喜悦与欢庆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长桥》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前者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战乱带来的破坏与希望,后者则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表现对未来的迷茫。
- 《庐山谣》(李白)则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和人生哲学的思考,虽然主题略有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叶梦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