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3:20: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祈雨 其二
作者: 叶梦得
今年淮西蹙胡骑,
王师尽扫无馀类。
武王伐纣报丰年,
今者骄阳岂天意。
东求三茅西采石,
塔中至人肯徒视。
明朝掣电骇翻盆,
妇子犹能饱遗滞。
白话文翻译:
今年在淮西地区,胡人的骑兵仿佛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王师已经尽数消灭了他们,毫无残余。
武王伐纣是为了报答丰年,
如今的烈阳难道是上天的意图吗?
向东寻求三茅山的雨水,向西攀登采石的高峰,
那塔中的圣人难道只是在徒然地观看吗?
明天雷电交加,雨水如翻盆般倾泻,
即使是妇孺也能饱享这场滞留的雨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蹙:形容被压迫、困扰。
- 胡骑:指胡人的骑兵,古代游牧民族的士兵。
- 王师:指王的军队,这里指的是周武王的军队。
- 丰年:指丰收的年头。
- 骄阳:指炽热的阳光。
- 三茅:三茅山,传说中的神仙居住地。
- 至人:指高人或圣人。
- 掣电:形容闪电的迅猛。
- 饱遗滞:形容人们因雨水而得到饱满的滋润。
典故解析:
- 武王伐纣:指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历史事件,象征正义战胜邪恶。
- 三茅:与道教有关的神仙传说,象征着求雨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字梦得,号香严,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他以词、诗、散文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时值社会动荡,干旱天气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影响,诗人以祈雨的方式表达对自然和命运的无奈与渴望。
诗歌鉴赏:
叶梦得的《祈雨 其二》是一首以祈求雨水为主题的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天意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丰收的渴望。诗中开篇直接描绘了战事的消退,胡骑在王师的打击下黯然失色,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时局的动荡。接着,诗人通过提及武王伐纣的典故,表达了对丰年到来的期待,而“骄阳岂天意”则道出对天命的不满与质疑。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向求雨的具体行动,东求三茅,西采石,表明了对自然的主动求索,但又带有无奈的意味,似乎在问:“难道高人只能无动于衷吗?”最后两句以“明朝掣电骇翻盆”结束,展现了即将来临的暴雨,给人以希望,期待着大雨能够带来丰沛的滋养,甚至是妇子也能因雨水而得饱。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情感层次丰富,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构成了一幅求雨的生动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以及人间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年淮西蹙胡骑:描绘了淮西地区胡人的骑兵被压制的情景,暗示了战乱的局势。
- 王师尽扫无馀类:王师的胜利,胡人无一幸存,表现了正义的力量。
- 武王伐纣报丰年:引入历史典故,表明丰收的期盼与象征。
- 今者骄阳岂天意:质疑天意,表现对干旱的无奈与不满。
- 东求三茅西采石:诗人积极寻求雨水的行动,寓意希望。
- 塔中至人肯徒视:对道教圣人的质疑,强调对现实的关注。
- 明朝掣电骇翻盆:描绘即将来临的暴雨,营造紧张气氛。
- 妇子犹能饱遗滞: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能因雨而得益,暗示自然的普惠。
修辞手法:
- 对比:战事与干旱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 典故:使用武王伐纣的典故,赋予诗歌更深的历史内涵。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表现对天意的质疑。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灾害的无奈感与对丰收的渴望,通过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揭示了人们在天命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骑:象征外敌与动乱。
- 王师:象征正义与力量。
- 骄阳:象征严酷的自然环境。
- 三茅、采石:象征求雨的希望与文化背景。
- 雷电:象征即将到来的变化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王师”指的是哪位王的军队?
- A. 周武王
- B. 秦始皇
- C. 汉武帝
- D. 唐太宗
-
填空题:诗中的“骄阳岂天意”表达了诗人对__的质疑。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明朝掣电骇翻盆”暗示了即将来临的暴雨。 (对/错)
答案:
- A
- 天意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杜甫在诗中描绘战乱中的愁苦,而叶梦得则在战后的渴望与自然的抗争中展现了对生活的希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叶梦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