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时间: 2025-01-19 13:22: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沈沈牛渚矶,旧说多灵怪。
行人夜秉生犀烛,洞照洪深辟滂湃。
乘车驾马往复旋,赤绂朱冠何伟然。
波惊海若潜幽石,龙抱胡髯卧黑泉。
水滨丈人曾有语,物或恶之当害汝。
武昌妖梦果为灾,百代英威埋鬼府。
青青兰艾本殊香,察见泉鱼固不祥。
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
千年魑魅逢华表,九日茱萸作佩囊。
善恶死生齐一贯,祗应斗酒任苍苍。
白话文翻译
在牛渚矶旁,阴沉沉的夜色中,古人传说这里多有灵异怪事。
行人夜里捧着生犀烛,光辉照亮了深邃波浪。
乘坐车马来来往往,赤色绶带和朱冠显得多么威风。
波涛翻滚,海水惊起,幽暗的石头潜伏在水下,
一条龙似的胡须在黑泉中卧伏。
水边的老者曾经说过,世间万物有的恶之可害你。
武昌的妖梦确实带来灾难,百代英俊的威名被埋葬在鬼府。
青青的兰草和艾草香气各异,看来泉中的鱼确实不吉利。
济水清澈而河水浑浊,周公和大圣的接舆似乎发狂。
千年间的魑魅在华表下相逢,九日的茱萸做成了佩囊。
善恶生死都在一根线上,醉酒之后任由苍天去吧。
注释
- 牛渚矶:指牛渚山的岸边,与灵异传说有关。
- 生犀烛:用独特的蜡制成的烛,象征照亮黑暗。
- 赤绂朱冠:古代贵族的标志,象征身份和地位。
- 武昌:一个地方名,历史上与妖梦相关的传说。
- 兰艾:兰草与艾草,两者香气不同,象征吉凶。
- 周公: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功臣,象征智慧。
- 茱萸:一种植物,古时用来驱邪避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颀,字梦符,号青山,唐代诗人,生于河南。他以豪放的个性和高远的志向著称,作品风格多样,善于抒情和描绘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杂兴》写于李颀游历途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对世事的思考。诗中融入了许多传奇与神秘的元素,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索。
诗歌鉴赏
《杂兴》以牛渚矶为引子,开篇即设立了一个神秘而阴沉的场景,给人一种神秘的氛围。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民间传说,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深刻思考。李颀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结合了历史典故和个人感受,使得整首诗在形式上非常凝练。诗人在描写波涛与潜石时,暗示了自然的力量与不可知的命运,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哲理。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每一段都通过描写不同的景象和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提到的“善恶死生齐一贯”,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总结,暗示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幻,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沈沈牛渚矶:描绘阴沉的牛渚矶,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旧说多灵怪:提到古老传说,暗示此地常有灵异事件。
- 行人夜秉生犀烛:行人夜晚手持生犀烛,象征光明与希望。
- 洞照洪深辟滂湃:烛光照亮深邃的水面,映射出波涛汹涌。
- 乘车驾马往复旋:人们来往频繁,表现生活的喧嚣。
- 赤绂朱冠何伟然:贵族的威风显赫,暗含对权力的反思。
- 波惊海若潜幽石:波涛翻滚,暗示潜在的危险。
- 龙抱胡髯卧黑泉:龙的意象,象征神秘与力量。
- 水滨丈人曾有语:老者的话语引导对世事的反思。
- 物或恶之当害汝:提醒对万物的警惕,反映出宿命论。
- 武昌妖梦果为灾:妖梦与灾难的关联,寓意人生的不确定。
- 百代英威埋鬼府:历史英杰的威名被遗忘,暗示时间的无情。
- 青青兰艾本殊香:兰草和艾草的香气,表现出吉凶的对比。
- 察见泉鱼固不祥:泉中鱼的出现,象征不吉之兆。
- 济水自清河自浊:济水清澈,河水浑浊,象征道德的差异。
- 周公大圣接舆狂:提到周公与接舆,表现智慧与狂妄的对比。
- 千年魑魅逢华表:魑魅与华表的相遇,暗示历史的延续。
- 九日茱萸作佩囊:佩戴茱萸以避邪,体现传统文化。
- 善恶死生齐一贯:善与恶、生与死的统一,哲学思考。
- 祗应斗酒任苍苍:纵情饮酒,表现对人生的洒脱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抱胡髯”,将龙比作强大而神秘的存在。
- 对仗:整首诗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如“躺卧黑泉”,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特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力量,强调了对世事的警惕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人生的哲学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牛渚矶:代表神秘与传说。
- 生犀烛:象征光明与希望。
- 赤绂朱冠:象征权力与威严。
- 兰艾:代表吉凶与命运。
- 泉鱼:预示不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牛渚矶”是指?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一处岸边
- D. 一片森林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青青兰艾本殊香”,兰草和艾草的香气象征着__与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武昌妖梦果为灾”是指妖梦带来好运。(对/错)
答案
- C
- 吉 (兰草) 与 凶 (艾草)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颀的《杂兴》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颀更强调人世的无常与神秘,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词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