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琴南以亡友吴竹虚画墨桃小幅见贻,拈此寄答,并邀同作,好谱山阳一笛也》

时间: 2025-01-17 09:43:55

阮郎归去,怅浓春瞥逝。

缥缈仙源路无际。

剩年年、寒食如墨春阴,吹碎雨、点点替人弹泪。

一枝和梦寄。

试问情深,潭水泠泠浅还未。

懒更赋题红,爇瓣心香,怕唤起、吟魂憔悴。

倘暗里、有时蝶飞来,便稳抱花须,也和愁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阮郎归去,怅浓春瞥逝。缥缈仙源路无际。剩年年寒食如墨春阴,吹碎雨点点替人弹泪。一枝和梦寄。试问情深,潭水泠泠浅还未。懒更赋题红,爇瓣心香,怕唤起吟魂憔悴。倘暗里有时蝶飞来,便稳抱花须,也和愁睡。

白话文翻译

阮郎已归去,令人怅惘春光匆匆逝去。缥缈的仙源之路无边无际。剩下每年的寒食节,仿佛如墨般的春阴,随着雨点纷纷落下,替人弹奏心中的泪水。一枝寄托着梦想的花朵,试问情意有多深,潭水清澈却又浅薄;懒得再为红花赋诗,点燃心香,生怕唤醒那吟咏的魂魄变得憔悴。如果在暗处偶尔有蝴蝶飞来,就静静地抱住花瓣,也与愁苦相伴入睡。

注释

  • 阮郎:指古代乐器演奏者,常用于表达相思之情。
  • 寒食:指寒食节,古时祭祀和扫墓的日子。
  • 潭水泠泠:潭水清澈而流动的声音,表达清冷之感。
  • 爇瓣心香:点燃花瓣香,象征对爱情的追忆和珍视。
  • 蝶飞:象征自由和转瞬即逝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延介(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达对人生和友谊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戴延介与亡友吴竹虚之间的情感寄托,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诗中借助春阴、寒食等意象,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洞仙歌》通过清丽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首句“阮郎归去,怅浓春瞥逝”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春天一去不复返的惋惜。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运用了“缥缈仙源”和“寒食如墨”等意象,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时光的缅怀。

全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渗透着浓浓的情感。尤其是“吹碎雨点点替人弹泪”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思念,仿佛雨点也是在为他的情感而流淌。此外,诗中提到的“潭水泠泠浅还未”,更是将内心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色相结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清晰的情感流动。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细腻的描绘中逐渐升华,最终以“倘暗里有时蝶飞来,便稳抱花须,也和愁睡”收尾,更显得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的渴望。整体上,诗歌结合了对生命的哲思和对友情的深情,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哀伤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阮郎归去,怅浓春瞥逝: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春天的短暂。
  • 缥缈仙源路无际:描绘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象征着友谊的渺茫与无尽。
  • 剩年年寒食如墨春阴:寒食节的到来让人联想起阴云密布的春天,暗示着忧伤。
  • 吹碎雨点点替人弹泪:雨点如泪水流淌,表现出内心的悲伤与孤独。
  • 一枝和梦寄:用花寄托梦想,象征着希望与追忆。
  • 试问情深,潭水泠泠浅还未:探问深厚的情感,水的清澈与浅薄形成对比,暗示情感的脆弱。
  • 懒更赋题红,爇瓣心香:不愿再为红花赋诗,点燃心香以示怀念。
  • 怕唤起吟魂憔悴:担心唤醒沉睡的灵魂,导致内心的痛苦。
  • 倘暗里有时蝶飞来:如有蝴蝶飞来,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的再现。
  • 便稳抱花须,也和愁睡:静静地拥抱花瓣,与忧愁共眠,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食如墨春阴”,将寒食节比作墨色的春阴,形象生动。
  • 拟人:如“吹碎雨点点替人弹泪”,赋予雨点人性,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使得语言更加工整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怀念友人和对春天的感慨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切思考,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的希望与美好。
  • :表达内心的情感,象征忧伤。
  • :寄托梦想与思念,象征爱情与友情。
  • :象征自由与美好,带来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阮郎归去,怅浓春瞥逝”中的“阮郎”指的是: A. 乐器演奏者 B. 诗人 C. 春天

  2. 诗中提到的“寒食”指的是: A. 一种食物 B. 祭祀的节日 C. 春天的节气

  3. “潭水泠泠浅还未”中的潭水象征: A. 深厚的情感 B. 浅薄的友情 C. 清澈的思念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戴延介《洞仙歌》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思索。但戴延介的诗更侧重于友谊的感怀,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爱人离去的深切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