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09 15:09:03

一箭惜年芳。

窗外斜阳。

浅红阑槛月微黄。

莫问当时题句处,说也凄凉。

缣粉坠秋香。

苔满琴廊。

青虫依旧罥丝长。

不道回肠花落后,犹有回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箭惜年芳。窗外斜阳。浅红阑槛月微黄。莫问当时题句处,说也凄凉。缣粉坠秋香。苔满琴廊。青虫依旧罥丝长。不道回肠花落后,犹有回肠。

白话文翻译:

一箭穿过,时光飞逝,青春如此珍贵。窗外,夕阳斜照,映照着浅红色的栏杆,月光微微泛黄。不要问当年我在何处题写的诗句,那样说起来也令人感到凄凉。绫罗绣品上飘落着秋天的香气,苔藓覆盖了琴廊。青虫依旧在细长的丝线上游荡。即使花落回肠,我心中仍有不舍的情怀。

注释:

  • 一箭:比喻时间的迅速流逝。
  • 年芳:青春年华。
  • 斜阳: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浅红阑槛:栏杆泛着浅红色,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 缣粉:指绫罗绣品,象征着美好、珍贵的事物。
  • 秋香:秋天的香气,暗含着时光与季节的变化。
  • 回肠:指内心的情感,尤其是对往事的追忆与不舍。

典故解析:

“莫问当时题句处”可以理解为对往事的追忆,反映出诗人对于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提到的“青虫”、“缣粉”等意象,均富有象征意义,暗示着一段美好而又易逝的青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鼎芬(1696年-1775年),字子奇,号天外,晚号天外道人,清代诗人,江苏人。梁鼎芬以其清新流畅的诗风和独特的人生经历著称,尤其是在诗词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往昔的思考,使其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

《浪淘沙》写于清代,社会环境动荡,诗人借助诗歌表达对青春流逝的感伤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出一种普遍的情感。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开篇“一箭惜年芳”便点出了主题,青春如箭,转瞬即逝,令人珍惜。接着,诗人用“窗外斜阳”“浅红阑槛月微黄”绘制出一个温暖而又带有些许忧伤的画面,夕阳的余晖与即将消逝的月光相交,渲染出一种时光流逝的美感。

“莫问当时题句处,说也凄凉”一句,直指对往昔的追忆与无奈,似乎在对自己曾经的创作感到惋惜。随后的“缣粉坠秋香”与“苔满琴廊”则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怀旧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最后两句“青虫依旧罥丝长。不道回肠花落后,犹有回肠”则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映,尽管花已经凋零,青虫依旧在丝线上游荡,象征着即便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内心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的追忆与不舍。整体上,这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箭惜年芳:时间如箭,青春年华令人珍惜。
  2. 窗外斜阳:夕阳西下,映照出流逝的光阴。
  3. 浅红阑槛月微黄:栏杆泛浅红色,月光微黄,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4. 莫问当时题句处:不必追问当年写下的诗句。
  5. 说也凄凉:回忆往事,令人感到凄凉。
  6. 缣粉坠秋香:绫罗绣品上飘落着秋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7. 苔满琴廊:琴廊被苔藓覆盖,象征着往昔的沉淀。
  8. 青虫依旧罥丝长:青虫仍在细长的丝线上游荡,意象生动。
  9. 不道回肠花落后:即使经历过花落的时刻。
  10. 犹有回肠:心中依然有不舍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飞箭,增强了感叹青春易逝的情感。
  • 拟人:青虫的描写赋予了生命,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使用对仗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感叹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2. 浅红阑槛:代表温暖的回忆与美好的过往。
  3. 缣粉:象征珍贵与美好,暗示诗人的情感深厚。
  4. 苔满琴廊:隐喻时光的沉淀与过往的记忆。
  5. 青虫:象征生命的延续与对美好事物的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一箭惜年芳”中“箭”比喻什么?

    • A. 青春
    • B. 时间
    • C. 爱情
  2. 诗中提到的“缣粉”指的是什么?

    • A. 诗句
    • B. 美好的事物
    • C. 花香
  3. “青虫依旧罥丝长”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坚持
    • C. 怀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静夜思》《浪淘沙》均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浪淘沙》则更关注青春的流逝与内心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