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秋日》
时间: 2025-01-06 06:37: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隐居秋日
作者: 林逋 〔宋代〕
行药归来即杜门,
啸台秋色背人群。
幽虫傍草晚相映,
远水着烟寒未分。
高亢可能称独行,
穷空犹擬赖斯文。
过从好事今谁是,自笑何如杨子云。
白话文翻译:
我采药归来就将自己关在门内,
啸台的秋色让我远离人群。
黄昏时分,幽静的虫鸣与草丛相映成趣,
远处的水面蒙着薄雾,寒气未曾散去。
高亢的声音或许可以称为独行,
但在空旷的天地间,我依旧向往这份文化的滋养。
如今交往的朋友中,谁才是真心的呢?
自我嘲讽,何如当年杨子云那样的风雅?
注释:
- 行药:采药,意指隐居生活中自给自足。
- 杜门:关门,隐居不出。
- 啸台:吟唱的地方,暗指诗人的独处和享受自然。
- 幽虫:指秋天的虫鸣,象征宁静的环境。
- 着烟:指水面上的烟雾,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高亢:指声音高昂,表现一种独立的气质。
- 穷空:形容空旷的环境,暗示诗人的孤独。
- 杨子云:指的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杨德祖,因其风雅而被歌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仁,号清白,晚号孤山居士,南宋时期著名的隐士和诗人。他以诗文、书法、绘画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倡导清淡、孤独的隐居生活。
创作背景:
《隐居秋日》写于林逋隐居生活的某个秋日,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个人的孤独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士人往往面临政治上的压迫,林逋选择隐居以逃避世俗的纷扰,体现了对个人理想的坚守。
诗歌鉴赏:
《隐居秋日》以其清新自然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林逋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开头的“行药归来即杜门”直接表明了他选择隐居的意图,采药的行为不仅是生活自给自足的体现,更是他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方式。接着“啸台秋色背人群”则描绘出他在秋日中享受宁静的场景,远离喧嚣的人群,表明他独特的生活态度。
诗中的“幽虫傍草晚相映”展现了秋天黄昏时分的宁静与和谐,虫鸣与草丛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氛围。而“远水着烟寒未分”则通过描写远处水面上的烟雾,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孤独感,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领悟与对离世的思考。
最后几句“过从好事今谁是,自笑何如杨子云”通过自我反思与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对当下交往的审视与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体现了他心中对风雅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清雅、孤独而又富有哲理的情感,展现了林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药归来即杜门:我在采药回来的时候就关上了门,隐居不出。
- 啸台秋色背人群:在啸台上,秋天的美景让我远离了人群。
- 幽虫傍草晚相映:黄昏时,虫鸣与草丛的影子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安静。
- 远水着烟寒未分:远处的水面上笼罩着薄烟,寒气尚未散去。
- 高亢可能称独行:高亢的声音或许可以称得上是独立的表现。
- 穷空犹擬赖斯文:尽管空旷,我仍然向往这份文化的滋养。
- 过从好事今谁是:如今交往的朋友中,谁才是真心的呢?
- 自笑何如杨子云:我自嘲,和杨子云相比,何其不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虫鸣与草丛相映比作友好的相伴,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 对仗:如“高亢可能称独行,穷空犹擬赖斯文”,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拟人:通过“幽虫傍草”赋予虫鸣以情感,使自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隐居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孤独及文学的热爱。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林逋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淡泊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着成熟与宁静,表现出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
- 幽虫:代表着自然的生命力与宁静的氛围。
- 远水:象征着远方的理想与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行药归来即杜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喜欢热闹
b) 追求隐居
c) 渴望交际 -
“幽虫傍草晚相映”中的“幽虫”指的是什么? a) 昆虫的鸣叫
b) 自然的美丽
c) 草丛的阴影 -
林逋自比于“杨子云”,这反映了他对什么的追求? a) 权力
b) 友情
c) 风雅的生活
答案:
- b) 追求隐居
- a) 昆虫的鸣叫
- c) 风雅的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居的宁静与自然之美,但更侧重于对山水的描绘与内心的陶醉。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体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与等待的心情,表现出更为人际关系的重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