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亭》

时间: 2024-09-19 22:04:24

亭在江干寺,清凉更翠微。

秋阶响松子,雨壁上苔衣。

绝境长难得,浮生不擬归。

旅怀何计是,西崦入斜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微亭
作者: 林逋 〔宋代〕

亭在江干寺,清凉更翠微。
秋阶响松子,雨壁上苔衣。
绝境长难得,浮生不拟归。
旅怀何计是,西崦入斜晖。

白话文翻译:

这座亭子坐落在江边的寺庙旁,环境清幽,更显得翠绿。秋天的台阶上松子落下,雨水打湿了墙壁,长满了苔藓。在这样的绝境中,难得的宁静时光,人生的浮沉也不再想归去。旅途中的心情如何打算呢?只见西山的轮廓在斜阳中渐渐模糊。

注释:

  •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此处形容亭子周围的环境清幽。
  • 松子:松树的果实,秋天落下,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苔衣:苔藓覆盖在墙壁上,给人一种湿润、清新的印象。
  • 绝境:指极其幽静的环境。
  • 浮生:指短暂的生命和生活。
  • 西崦:指西边的山丘,形容日落时的景象。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内心深处对宁静和归属的渴望,反映了宋代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逋(967年-1028年),字圣俞,号雪堂,晚号孤山樵,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隐逸生活的乐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林逋在诗中描绘的是自己在江边寺庙中度过的宁静时光,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自然的热爱。此诗创作时,或许正值林逋隐居之后,心境宁静,故而有如此感悟。

诗歌鉴赏:

《翠微亭》以优美的意象和清新的风格,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从亭子的清凉环境入手,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开头的“亭在江干寺,清凉更翠微”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心灵得到了洗涤。

接下来的“秋阶响松子,雨壁上苔衣”则通过秋天的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松子落下的声音与雨水打在墙壁上形成的景象,交织成诗人心中平和的乐曲。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绝境长难得”的珍贵,人生的浮沉与归属变得模糊。

最后两句“旅怀何计是,西崦入斜晖”更是让人思索,旅途中的心情与归宿的渴望,最终在西山的斜阳中遐想。整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亭在江干寺,清凉更翠微”:亭子坐落在江边寺庙旁,环境清幽,显得更加翠绿。
    • “秋阶响松子,雨壁上苔衣”:秋天的台阶上松子落下,雨水打湿了墙壁,苔藓覆盖其上,增添了静谧之感。
    • “绝境长难得,浮生不拟归”:在这种绝佳的环境中,难得的宁静时光使得浮生的归属变得不再重要。
    • “旅怀何计是,西崦入斜晖”:旅途中的心情如何打算,只见西山在斜阳中逐渐模糊。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秋阶响松子,雨壁上苔衣”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松子、苔衣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传递出诗人的情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诗人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与对世俗浮生的淡泊,体现了士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亭子:象征着宁静和隐逸的生活。
  • 松子:代表秋天的静谧,传达孤独与思考的意象。
  • 苔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
  • 西崦:代表归宿与向往,西山在斜阳中的模糊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林逋
    D. 白居易

  2. “清凉更翠微”中的“翠微”指的是什么?
    A. 冒险
    B. 青翠的山色
    C. 诗意
    D. 秋天

  3. 诗中“绝境长难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归属的渴望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时间的珍惜
    D. 对自然的感慨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描绘隐逸生活。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产生的情感共鸣。

诗词对比
《翠微亭》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自然环境,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翠微亭》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而《鹿柴》则通过意象展现自然的神秘与幽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林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