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八咏·文举塔》

时间: 2025-01-04 08:09:42

圆旨探双林,卮言发南华。

万里归一空,谁云正非邪。

门影摇青松,曾回贵侯车。

犹遗数层塔,岌岌凌飞霞。

意思解释

破山八咏·文举塔

作者: 刘拯 〔宋代〕

原文展示:

圆旨探双林,卮言发南华。
万里归一空,谁云正非邪。
门影摇青松,曾回贵侯车。
犹遗数层塔,岌岌凌飞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文举塔的景象与情感。诗人以圆满的志向探索双林,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在南华的地方,言语如酒,令人陶醉。万里归来,归于一片空灵,谁能分清正邪?门前的影子在青松间摇曳,曾经贵族的车马在这里经过。如今只剩下几层古塔,依然高耸入云,仿佛与飞霞相连。


注释:

  • 圆旨:指理想或目标的圆满。
  • 卮言:酒杯中的言语,指醉酒后的言语,借指深刻的哲理。
  • 归一空:指回归到空灵的境界,强调心灵的宁静。
  • 门影:指塔门的影子,象征着历史的痕迹。
  • 贵侯车:指曾经的贵族车马,体现了历史的辉煌。
  • 岌岌凌飞霞:形容塔的高耸,似乎与飞舞的云霞交相辉映。

典故解析:

  • 南华:可能指《南华经》,代表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无为。
  • 文举塔:特指某座著名的塔,象征着文化与历史的积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拯,字景明,号白石,宋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多关注自然与人文,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刘拯游历文举塔时创作,表达了他对历史、文化与自然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追求与敬仰。


诗歌鉴赏:

《破山八咏·文举塔》以文举塔为中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用“圆旨探双林”引入,暗示着对理想和现实的探索,揭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接着“卮言发南华”,使用了酒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表明对生命和历史的反思。

“万里归一空,谁云正非邪”一句则引发了对真伪是非的思考,提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真理的艰难。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塔前的景象,门影摇曳,青松相伴,曾经的辉煌与现在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展现时光流逝带来的感慨。

最后以“犹遗数层塔,岌岌凌飞霞”结束,既表现了塔的高耸,也象征着文化的永恒。全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圆旨探双林:探索理想与追求,象征着对双林的渴望与探索。
  2. 卮言发南华:酒后的言语洒脱而深邃,暗示着心灵的畅快与哲理的探讨。
  3. 万里归一空:回归于宁静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索。
  4. 谁云正非邪:挑战对是非的传统认知,强调主观的理解。
  5. 门影摇青松:景象描写,传达出历史的沧桑感。
  6. 曾回贵侯车:回忆过去的繁华,反映出对历史的追溯。
  7. 犹遗数层塔:突出塔的存在,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8. 岌岌凌飞霞:强烈的意象,表现出塔的雄伟与文化的辉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卮言”暗示了哲理的深邃。
  • 拟人:门影摇曳,赋予了静态的景物以生命与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文举塔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思考,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圆旨:象征理想的圆满。
  • 卮言:隐喻哲理的深邃与酒的陶醉。
  • 青松:代表坚韧与长青的生命力。
  • 层塔: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飞霞:代表超然的境界与美好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圆旨探双林”中的“圆旨”指的是: A. 理想的圆满
    B. 圆形的目标
    C. 完美的形式

  2. 诗中提到的“卮言”象征着: A. 酒的酿造
    B. 深刻的哲理
    C. 轻松的谈话

  3. “万里归一空”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宁静的向往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文举塔》均探讨了历史与人生的主题,但《登高》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孤独与国家的忧愁,而《文举塔》则侧重于对文化和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