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八咏·空心潭》

时间: 2025-01-14 03:38:43

碧潭发幽石,萧洒无织尘。

寒光湛秋月,有物难比伦。

离钩况无鱼,千尺徙垂纶。

到此心已空,何用濯吾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破山八咏·空心潭
作者: 刘拯 〔宋代〕

碧潭发幽石,萧洒无织尘。
寒光湛秋月,有物难比伦。
离钩况无鱼,千尺徙垂纶。
到此心已空,何用濯吾缨。


白话文翻译:

在碧绿的潭水中,幽静的石头若隐若现,洁净得没有一丝尘埃。
寒冷的光辉照耀着秋天的明月,潭水中的景象无与伦比。
虽然钓竿下垂,却没有鱼上钩,千尺长的钓线也无用。
来到这里,我的心已经空灵,何必再洗涤我的衣缨呢?


注释:

  • 碧潭:指清澈的潭水,"碧"字形容水色。
  • 幽石:隐孤的石头,形容环境的宁静。
  • 萧洒:形容洒脱、清雅的样子。
  • 寒光:指清冷的月光。
  • :深、清澈。
  • 离钩:指钓鱼时的钩子离开水面。
  • 千尺:形容钓线的长度,表示钓鱼时的期待。
  • 濯吾缨:洗涤衣缨,指修饰外表或清理身心。

典故解析:

  1. 潭水:古代文人常以潭水象征内心的宁静与空灵。
  2. 钓鱼:钓鱼在古诗中常用作隐喻,表达闲适和对生命的思考。
  3. 月亮:月亮在诗中常象征清雅与孤独,表现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拯,字梦得,号子翱,南宋时期的诗人,才华横溢,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作者游览空心潭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空灵状态,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破山八咏·空心潭》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的诗。诗中通过描绘潭水、石头、秋月等自然元素,展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首句“碧潭发幽石”引入了清澈的潭水,设定了诗的基调,接着“萧洒无织尘”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纯净与宁静。紧接着,诗人以“寒光湛秋月”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潭水,令人感受到一种冷静与清澈的美。

然而,诗人在描写美好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空虚与失落。“离钩况无鱼”表现了钓鱼的无果,暗示了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与迷茫。“到此心已空,何用濯吾缨”则是诗人对外在修饰的无所谓,强调心灵的追求。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表面下,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碧潭发幽石:潭水清澈,石头幽静,营造出一幅静谧的自然画面。
  2. 萧洒无织尘:环境清新,没有尘埃,进一步强化了宁静之感。
  3. 寒光湛秋月:寒冷的月光映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4. 有物难比伦:在这幅自然画面中,诗人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比。
  5. 离钩况无鱼:钓鱼的无果,暗示人生追求的失败。
  6. 千尺徙垂纶:长长的钓线无用,象征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
  7. 到此心已空:来至此地,内心已然空灵,超脱于世俗。
  8. 何用濯吾缨:外在的修饰对于内心的追求已无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潭水与心灵的比喻,表达内心的宁静。
  • 对仗:如“离钩况无鱼,千尺徙垂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寒光湛秋月”赋予景物以情感,使自然更具生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物质外在的超脱,体现了追求心灵宁静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潭:象征着深邃与宁静,代表内心的清澈。
  • 幽石:象征孤独与静谧。
  • 秋月:象征冷静与思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 垂纶:象征着对生活的期待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碧潭”指的是什么? A. 清澈的水
    B. 浑浊的水
    C. 河流

  2. 诗人认为“何用濯吾缨”是什么意思? A. 外在修饰是必要的
    B. 内心追求更重要
    C. 修饰衣服是无趣的

  3. “离钩况无鱼”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失落
    C. 喜悦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归隐生活中的宁静与自然。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感受。

诗词对比

  • 刘拯《空心潭》 vs 王维《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自然景观,但刘拯更强调内心的空灵,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以上为对《破山八咏·空心潭》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蕴与美感。